星期日, 2月 22, 2009

門簾的藝術

1997年我曾經在歐洲台灣協會的期刊上投稿了一篇同名的文章,事隔12年我還是想與大家分享這個議題,門簾的藝術讓我有著深深的感懷。

在我的住所,半截門簾幾乎存在於每個房門口。因為從小的居住環境裡,在醒著的時候是不太關房門的,甚至居所的大門是敞開不閉的,只以透視性佳的紗門來區隔內外。小時候家裡每個房間幾乎都是門戶洞開,除了是因為家裡格局縱深,為求透光通氣家中的門是從頭開到尾,但這也表示整個空間動線對所有的人全面開放,沒有什麼隱私可言,所以每個房間都要保持相當的“可檢視性”,隨時都要把環境整理的像一個旅館的房客第一次開啟入住的客房一樣。

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德國讀書,經歷了半掩房門的溝通藝術,我的朋友告訴我,如果把房門全然洞開,意思是說屋內的人歡迎所有的人不問許可就可進入;半掩著房門意味著,屋主有條件的願意被打擾,我們可在門外細聲請求入門或打擾許可,對方再判斷是否讓人進入半掩的領域;一個習慣開倘或半掩房門的人,一但關起門來,就明顯擺開了獨處的強烈意願,除非必要請不要敲門。

1993年底當我第一次造訪印度的西藏社區時,發現他們習慣在每個出入的房門口掛上全掩的門簾。當門簾後的木門是洞開著的,表示著一個門內外的對話過程:提供一個機會可以提出入內的要求,或提供一個有條件的入內許可;欲要入內的人必須尊重房內原有的任何活動,木門敞開放下門簾表示說,門內的人有意願讓門外的人加入其原有的活動,或意願被拜訪;它在這裡表達了一個柔性的溝通空間,給了門內外的彼此一個對話的可能或稱機會。一但外頭的人決定了入門的意願,掀開門簾進到屋內來,那上掀的動作就提供了短短數秒,心情轉換的時間,調整好自己準備加入屋內的活動。

我的半截門簾卻是另一種故事。我想表達的是簾內空間使用的特定性,如廚房、儲藏室;是私密空間的界限,劃定空間動線讓來此參加公共活動的人共同遵循,在必要時在簾內可稍加凌亂還能維持一個簾外接待空間的公眾氣氛。

M&M

這篇是我在1998年冬於英倫時期寫的舊稿,那時Tony Blair剛剛上台,新政的聲望正高,我看著他的政情發展一步步的把英國國力推向歐洲最高,憂心台灣當時的政情發展,寫下這篇感懷。現在的國際政情與台灣得表現也有類似的發展,是M&M的對照,我依然憂心,就讓我借“古”說“今”一番吧!

Tony Blair 與李登輝

一個念頭把英國首相與台灣總統擺在一起討論,好像不怎麼對稱,但就不知怎麼的,當我冷眼觀察一年多來Blair首相執政的點點滴滴,就很容易的連想到台灣,台灣的領導人與他的施政。不禁幻想起若Blair當上了台灣的領導人,一切將變成如何呢?英國的Blair旋風讓我對政治新秩序重新充滿了期待,也對無奈的政治現實感到更加的苦悶。

欣喜的是這世上還是存在著有智慧的政治人物,能勇敢的巧妙的絲絲剝解現實難題,帶來了溫和的時代轉型模式。憂悶的是為什麼台灣的政治人物老是剝不開眼前的利益拘束,真心的宏觀的為國家的未來好好掌舵?

80年代開始,就有國家忙著在做政治架構,經濟生產,教育福利等種種改革,為國家做總體檢:該修理的,該更新的,該淘汰的,該新設的。總是希望帶給國家一個生命的蛻變,一個再發展的機會。台灣已慢了很多年,現在的沈積又更深了還不醒悟,深層的全面的崩解終將來到。

PS事過十年,我看到那個勤勉的國家的努力破碎了,因為幣制轉換的一時疏忽,帶來100%的通膨,枉費了多年努力。一個那麼認真處置自己的國家,真誠的面對過去的錯誤也努力導正,一個疏失就很難再爬起。一個向來矇著雙眼行路的政體,哪能不跌個肢殘體碎?

理想與金權

我發現了自己於1999年初在倫敦所寫的評析文章,到現在超過十年了,我對當今的評析依舊,現在就讓我“聲西擊東”一下吧!

理想與金權--從電影Indecent Proposal 談起  

耶誕假期對電視公司來說是名片大展的檔期,不但讓看官一飽眼福,既可省得製片經費,又可大賺一筆廣告費(BBC除外),真是一舉數得,何樂不為?98年歲末英國的電視公司依慣例,號稱推出了1000部影片來吸引返鄉過節居家無聊的群眾。我雖不返鄉,也不得過節無聊,卻也難敵名片的誘惑,定時打開電視享受視覺與聽覺的快樂。到今天為止,我已看過湯姆漢克的費城,及艾瑪湯普生的以父之名了。不過今天吸引我寫下看片感言的,卻是一部我不覺得有什麼特別意義,只是想看勞勃帥哥與黛咪美女的螢幕幻相而已,想不道卻觸動了我心靈深處,繼而悵然淚下,震盪不已。

Indecent Proposal 飾演一對夫妻為了實現他們能用自己的建築美學建構夢幻家園,到賭城一試手氣,以籌資金。卻遇上一位億萬富豪,願以百萬購買一夜春宵,來證實人性真愛難敵金錢萬能的故事。這個故事的詳情,在此不想多述,我想要討論的,或倍受打擊的是,我們是能為了理念的實現而出賣自己的靈魂?或是為了自己心以為的或為他人設想的所謂大局,而放棄“私我”處事的價值觀或行為準則?金權的築夢或打壓,真能贏得人性的真情?或擊垮人們的理想意志呢?

在一個被資本主義定了型的社會裡,若是我們想要完成一些工作,成就事業、計畫,在很多方面都需要金錢、勢力來購買、促成,去支付一切費用、開銷。理想越多、野心越廣,則費用越高、開銷越大。若是經濟能力可以應付得了一切的花費,則千幸萬幸,可少煩少惱,若是經濟能力根本無法實現願望,而硬要促成,問題可就鬧大了,錢、權得從哪裡來呢.........

PS出來做事不能只憑高空的理想,夢中的圓滿,或太過膨脹的私我意志。即使是動機“純正”,也要先惦惦能力,人力,財力等實力,更要捻捻天時,地利,人和等時機是否恰到好處,若位置不對,滋味就會走偏了,更何況是“用心不正”呢!哈!哈!




星期六, 2月 21, 2009

X-Files 與我

說起來非常慚愧,我居然會從1998年起對X-Files影集著了迷,尤其是對那個女探員史考利醫師的處事風範深深地著了迷。除了這個角色充分表達了二十世紀末以來堅強獨立,理性聰慧的女性典範之外,她讓我憶起了曾共住五年的德籍道友:她的人格風采--那永不妥協的堅強意志,那一心追求究竟真理的道德勇氣,以及五年共同生活的點點滴滴。許多在我們身邊的人都知道我們兩個堅固的夥伴關係:在法義上互為師友,在生活上互相扶持,更在東西文化交流的衝擊中相互打氣,成為對方在精神上最大的精神支柱。

事實上,我們不但在身高體型上互為對比,個性志趣也迥然不同,我們雖能相依相順的和諧一致,卻也常常因為相違相逆的個性、背景,發生嚴重的摩擦與分裂,所以我們實際上的相處關係是百般滋味雜陳的,並不完全是正面的。就像X-Files中Mulder與Scully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類似,甚至他們倆個演員螢幕外的相處之道,多少都反應了當時五年生活的點滴縮影。

真實生活中的女演員Gillian Anderson的生命史令我反思起自己內心深層的真實面,有極相似的地方,更有不及她的地方。不及她當年的澈底反叛,不及她在力求上進時所展現的無比毅力,更不及她在成功之後敢於表達自己“違反”世間價值的真實需求,而後更能平穩走向一個相對安定成長的人生旅程。

人生的成長不可能一直保持正面的增進,生而為人最可愛的地方,就是在它的生命歷程中,總可以明顯的感受到苦樂交織,善惡交雜的心路歷程。也就在這不定性中,創造生命裡變化無盡的交響樂章,說明了為何歷史文明是發生在人類身上而非其他生靈,說明了為何佛在人間而非天上,因為苦樂善惡的雜陳,積累了生命成長的經驗,進而開創進步、滋潤生命,是智慧之所由來。



河畔狂想曲之一

在歐洲生活了不少的年頭,讓我感到最欣慰最感念的是,親身地見證了歐洲各大名河的各種風情:我與歐洲定情於萊茵河畔的波昂城,在易北河畔的漢堡城奠基了我的治學基礎,在泰晤士河畔的倫敦市重新出發我的學術人生,曾在多瑙河邊的雨堡享受南德人情的溫暖懷抱,在維也納重逢多年不見的故交摯友,也在浪漫的巴黎市裡驚弘一瞥塞納河的漫麗風光。不同的漫步帶給我不同的心情故事。

我與河,河與城市,城市與我之間有著程度不同的生命交流。對我而言,當我在不同城市的時候基本上的心情是不同:是初來乍到的惶恐無助,那河與河邊的城市給了我母性的關愛撫慰;是探親訪友的人情享受,帶給我精神無比的愉悅;是深入梵典的思古幽情,映入心中的盡是歷史的蒼觴;或是重返塵緣再聞人間事的任重道遠,重複著易水邊上荊軻別友的心情。在主觀上,我是不同的我,不同的我看不同的河,那河對我的意義自然隨心所轉了,儘管如此,我自然感受到每一條河在每一個城市發展使上扮演著不同角色,那河與居民的日常關係,也有親疏遠近的差別。

萊茵河是波昂城小鎮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中心部份--在河旁研究學問(波昂大學),決定國家大事(聯邦政府),運動慢飽、漫步沈思、舉行活動。在那裡眼望去水連著綠,綠連著天,心中無限的愁思儘可不隱藏的述說給生意盎然溫柔深情的河--那安慰心靈,滋養生命的母親聆聽。

漫步在雨堡的多瑙河旁,總是讓我深深的感受到那失去的絢麗風光,退色的王謝門庭,浪漫人本的精神哲學就這麼漸漸淡出在現世功利的物質追求之外,出塵了,幻化了。

在塞納河的兩岸展現了巴黎最精髓的文化資產;易北河與泰晤士河卻冷冷的分割了城市發展的命運。不同的是泰晤士河畔的倫敦敘述了從工業革命一路走來的城市發展史,有那麼一點自大自憐的帝國情懷;在易北河兩邊的卻是生硬灰色的起重機械,忙著為德國賺來一分分的外匯,肩挑著國家經濟的命脈。


請留下您的寶貴意見與指教

在這個部落格留下您寶貴的意見是安全的,我會先看過才決定是否適合公開給大眾公覽。
我知道我拿出來分享的東西,有的有那麼一點禮教上的敏感度,不適合公然唱和或批評。
我無意在此開打筆仗,這點請大家放心!!

Ani DW

星期日, 2月 15, 2009

給孤身於異鄉的摯友

My Dearest,

How is your feeling now? 人的成長是很殘酷的過程
我們既然是追求性靈及真俗事理的一個自己的天空
或是求得一個對世間的理解
進而謀求悟得一個對策 一個突破
為自己及我們所處的世間 掙一個更深遠且廣闊的天空
一番的艱忍困苦的過程 是必需堅毅地完全渡過
所謂完全渡過就是沒有半途可收割可休息的

不是故意一定要把信寫得這麼硬 一定要艱苦卓絕
不論我們現在是男兒身或女兒身
今天我們有這麼一群學友 有理想 有憧景 於人有大愛
不忍於不公義 公眾意識的被扭曲
沒有人陷害我們強迫我們成為這樣的人
是我們先天有反骨也好 菩薩心腸也好 性格使然也罷

學佛的說是從無盡的過去世不斷積壘而來的行業因緣
誰知我們自己在過去世是如何的發願 立誓去從事利生事業
至圓滿功德前永不止息
是我們讓我們自己此生這麼矜持著 終年不悔
還要不甘心於事未竟成 一心要繼續下去走完它

這次的半途而廢 只會讓下次重新開始的更辛苦些
這次的承擔不起 只會讓下次歷經的障礙更艱難些
反正遲早都要咬緊牙根去闖關
反正事情只會越拖越複雜 處境只會越拖越艱難


所以佛家說 忍辱波羅密 無生法忍 從信可信受到信忍
所堅忍的 其實是一個勇毅心的持續 不管受挫多深重
堅毅的信念永不退轉

只是要忍得三輪體空
無受忍辱之識心 無須忍辱之對境 無行忍辱之相貌
因為祇有試著放下忍的罣礙 才有轉機來挨過生命的難題

基督教的說是 上帝的召喚 God’s calling
但祂也沒把刀架在我們脖子上 強迫我們接受徵召啊

不是我要打高空 說大哲理 環顧一生經歷 身心自他
古往今來 善惡成敗 近程利害 遠程影響
一切存於自己心中衡量 做一個不辜負此生的抉擇
替自己立定一個取捨 給自己一個甘心情願

My Dearest
你我都不是完人
我們會迷惘 我們有世情的難捨 我們執著於良知良能
我們不顧己身的助人………

我們都是佛弟子 雖分屬不同教派
我們都信仰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也都認知諸受是苦
同屬大乘佛教法脈 也都承諾過
要發大誓願 生菩提心 起大悲行
都自願的在佛前立誓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當我們在佛堂勇氣過人的立下誓約時
都是真心誠意的願意去依教奉行 不是嗎

以我們的性格 我們都願意從此生直盡未來際
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不是嗎
以我們的性格 我們多麼不願過去的努力付於流水
當我們一生行業蓋棺論定時
多麼不願自己會羞得看不下去

想到這裡 使我每次跌倒 都要設法再奮起 若是一跌不起會有多麼的不甘心 不是嗎

看破這點 只能叫自己更勇毅點 更沈穩點 再跌再起
對自己有誠心 就能相應到有心的同道 相互發光
共患難共扶持的 挺向前去 到般若智慧的終及彼岸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原始佛教強烈的主張 聖義諦從世俗諦中求
先得法住智後得涅盤智 成佛在人間哪
惟有苦樂染淨摻雜的人間方是成佛道場
不在天上也不在地獄 有它的甚深寓意的

坐在大石頭上 眺望遠方 試著思索出一個之所以然
意欲多知瞭一個不知領域 是我在異域時最大的快樂與挑戰
希望你也能嚐得

願你悉領來自故里無盡的祝願 並願你徉徜於秋夜晴空下
諸法實相盡入一心中

Take Care

DW

PS在當年這雖然是寫給一個同是佛教徒但屬不同傳承的老友,在內心深處,卻是掛記著因為自我要求太高而身心崩潰的外籍道友。她已經生病十多年了,希望她能真正的體悟不能太緊也不能懈怠的中道佛法,做個真實的道人。

與孤身於異鄉的摯友一起打氣加油

MY DEAREST,

無論走到哪裡 人還是人 還是怎麼樣的人都有
也許反應不同 思惟模式不同
而導至解讀出的meaning不同 表現出的衝擊大小不同
世界的真相 還是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人類的行止還是 貪嗔癡慢疑
心情的循環還是 惑業苦
四聖諦中的苦集滅道的道理還是得
看破 領悟 超越
只是這些東西 無論好壞上下 在異文化的世界裡
都會放得比較大
衝擊得深 也較容易體察得到

意思是說 你在開放自己吸收新知的同時 要小心保護自己
不同文化的人私領域的底線 是天差地別的像開著手排車一樣
離合器的深淺度不一 換檔的磨擦點位置也大有差別
一切收放曲伸的應對進退 要你試了以後才能體察
只要警覺度高一點 就能常保平安
當然等你事情再看多些 經歷更老練些時
萬事就都逃不過你的法眼 進退的拿捏就能從容許多

但我還是鼓勵你心裡有事 還是得說出來
因為述說的本身 就是一個演敘替現的過程
就可以做多次的心緒整理 在這過程裡所發生的任何事
對你的主體性的意義 就會產生很多次的質變
這樣的心路旅行 可以很POSITIVE成長你的性靈
也可以很NEGATIVE摧殘你的生命力
COME ON 我有信心你是前者 或許有短暫的挫敗
但終就會站得起來 挺直腰繼續往前行

DW

PS這是多年前與好友相互打氣的信,在整理舊稿時,再重讀一次,居然也更能貼切此時的心情。是我在這幾年中停止成長了嗎?還是大時代的鑿痕刻畫的更深了,印證了當年的觀察?或是法性法相在娑婆相對界中定向如此?

星期三, 2月 11, 2009

終於下定決心寫部落格了

想開闢一個部落格小站許久,幾年來試開過幾次都縮手了,終於........
敬請朋友們多指教!
Ani 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