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2月 21, 2010

徹底的變革,不合作主義的實踐

有網友說,看看基教熱情參與基層民眾為保生計、生態與權勢的一方抗爭,佛教的態度為何?大乘菩薩不忍世間,應有些作為吧。我寫道:先端身正己後,間接的吧,乞佛加持護法慈憫轉惡成善,乞求善信善知識的來到,扭轉劣勢。在積極的三業造作上,採不合作非暴力述求,最重則完全默摒。力量是很強的。


他回應道,不合作非暴力是否太消極?再加上我的舅媽以為我的政治性太強,當初應該去讀政治非音樂,然後從里長選起。。。(我)臉上三條線了。


其實用現在的方法理解,諸佛淨土不就是與諸菩薩、善信同修主伴功德圓成的“淨土建國運動”?以這樣的理解基礎,我在之後回覆道:




不合作的力量何其大,看看聖雄甘地領導的運動便是


抗議,落入二元概念的另一端,你越強他愈勝。增加的是拉扯更深的緊張力,那樣的一方拉勝是扯斷掉,彼此怨結猶在怎能鬆解? (1969年來的社運,80年代末期最成功,弱勢的福利待遇最好。但看現在,在經濟衰退的狀態,資本家和政府又贏了,強勢者與弱勢者的差距水平,更勝於大鬧革命的18與19世紀。。。)不合作,跳脫原本的二元議題,才有可超越的不一樣出路,放鬆原本緊繃的張力。就是佛法中觀哲學不離世間的應用。


講更白一點,不合作的精義在於不與之共振。抗爭看似在對立的另一邊,其實與原概念是共軌共振的,跳脫不出原概念惑業苦的循環。陷入同一局中,基本上就是同意共振軌則的主宰性,而模糊了一切法空無自性的本質,看不出它的無常性,無我性。


甘地的不合作並非無作為,我講的不是他絕食抗議那段,而是他發動的大規模不合作群眾運動。英國並非寬宏之國,那是甘地的第一次的不合作充分達到殖民地當局政令不行的地步。之後,甘地的群眾基礎,大過殖民政府。政治是現實的東西,講求的是實力原則。

64差點就成功,是中國當局調來不知實情的軍隊,才把情勢改觀了過來。若當時就有現在的網路條件,一切更是改觀。天安門的吸引人,最重要的是突破共產舊思惟,快樂的充滿希望的創造了一個新的思考與行為模式,如是,才是當時天安門變成全民運動的原因。


這次蔡英文與蘇貞昌的雙城出擊,差一點成功,也是跳脫傳統思惟的不合作。不合作能成功,在於他比原思惟模式更能捉住90%以上的現勢脈動。那共同的觸媒被凸顯出來,所以人都出來了,共業共感而共改共轉。

2 則留言:

  1. 不合作主義是非暴力抗爭的方法
    是人民對政權不服從不合作的練習
    也是對自我權力的反思
    台灣人如果可以了解統治者的權力來自每個人民自己
    人民有權力隨時收回借給統治者的權力
    那麼不管政黨如何輪替
    人民的權力永遠不會被撼動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