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03, 2025

網傳是李克強最後寫給台灣人的公開遺言

 DW:我認為,這兩篇都不是現存中國人的筆調,也不是1940年代前後普通話文學的筆調。很台灣,二十年前流行的台灣筆調。所以是台灣「壯年」熟齡者的代筆。

親愛的臺灣人民:

在這萬籟俱寂的夜晚,我提筆寫下這封信。不是以國務院總理的身份,也不是作為體制內的政治人物,而是作為一個走過風雨,歷經沉浮,一個對民主的未來仍抱有希望的中國人,向你們傾訴我心底最真實的想法。

我知道我們之間相隔著一道越來越深的海峽,隔著制度,割著歷史,隔著戰爭的陰影,也隔著命運的裂痕,更隔著誤解與不安,隔著曾經的期待與現實的落差。臺灣從來就不是一塊普通的土地,它是華人世界最早完成民主轉型的地區,是現代制度文明的一面鏡子,也是許多大陸知識份子心中既遙遠又熟悉的存在。

你們之所以堅持自我,是因為你們清楚,自由的價值不在於口號,而在於一張真實有效的選票,一份可以批評權力的自由,以及一種生活的次序,公義與尊嚴之中的踏實感。

我曾無數次在心中思索,如果我們能做得再好一點,如果大陸的制度能真正體現法治公平、自由與人文光環,是否就無需訴諸武力,而是憑藉制度的溫度、文化的吸引力,去贏得理解、贏得信任,最終實現融合。這不是烏托邦的幻想,而是我始終堅信的方向,也是我在任期間不斷努力追尋,卻始終未能完成的目標。

我曾推動31條惠台措施,開放教育、醫療、科研、就業等領域,希望憑藉物質舉措,讓臺灣青年自願來大陸發展、生活、落地生根。

我始終認為,統一必須依靠制度的吸引力,而不是通過強權壓服,更不是掠奪與征服的手段。可惜,我失敗了。我親眼看見制度僵化,思想進步,社會教育一步步侵蝕民心。看見香港這座原本自由開放的城市,被沉默與恐懼所籠罩。看見媒體噤聲,青年沉默,看到一個原本有機會邁向現代文明的國家,被極權的恐懼政治扭曲了方向。

與此同時,我也看到臺灣社會對「統一」二字,愈發敏感與警覺。我理解你們的疑慮與抗拒,因為不是你們不願走近,而是我們沒有變得值得信賴。更讓我痛心的是,一些批著和平統一外衣的臺灣政客,頻繁往來與大陸與臺灣之間,打著交流合作的旗號,實則謀取私力,斂財成風。他們不是溝通的橋樑,不是和平的使者,而是兩岸之間信任的破壞者。我對這些人,只有深深的鄙夷與失望。他們玷污了「統一」之名,也掩蓋了真正渴望對話與理性的聲音。當「統一」成為少數人的利益遊戲,這條路便註定無法通向真實的融合。

近些年,武統的聲音愈演愈烈,軍演接連不斷,戰機劃過海峽,政論節目裡充實的鐵血誓言。但這一切,真的能換來彼此的信任嗎?

我在一次國安會議上曾直言,制度若失人心,便失天下,戰爭縱能摧毀肉體,也征服不了靈魂。但這些話語,最終沒能撼動最高決策者既定的方針,強硬成了唯一被允許的表達方式,克制反而成了不被信任的軟弱表現。

今天的大陸,已經偏離了我心中的願景,我深知,留給我說話的機會所剩無幾。於是我寫下這封信,不為辯解,不為宣傳,只為留下一個聲音,一個中國人,曾努力說出真話。

臺灣人民,我想對你們說,統一不應是命令,而應是一種邀請,是否接受,應當由你們自己決定。並不是所有大陸人都渴望用武力壓服你們,也不是所有人都遺棄了理性與文明。你們所守護的,是我們未曾擁有,但始終嚮往的那種制度。

如果這個國家終有一日,能真正走向法治、自由與理性,也許那時,我們不再是彼此隔岸相望的彼岸人民,而是能在制度平等、文明共識中坦然相對的彼此。

那一天,才是我心中真正的「統一」。我寫這封信,不是為了寄託幻想,更不是想粉飾歷史的裂痕,而是想在這個沉默的時代,留下一個記號。我們本可以選擇一條不同的路,那是一條通往尊重、理解與文明的路,一條避免衝突與撕裂的路。但最終,我們走上了另一條充滿脅迫與誤解的道路,它帶來的不是統一,而是更深的分離。

如果未來的中國,仍保有反思的勇氣,請記得,在那個充滿高牆與噤聲的年代,曾有人努力打開一扇窗,照進一束不同的光。願你們平安、堅定、自由,也願我們的下一代,能在一個沒有敵意的世界裡,以平等的身份彼此相似,不帶成見的走進歷史。


                                                                                 2023年春月

                                                                         李克強寫於一個沉默如冬的夜晚

AW:就是這樣的調調,以前的朱總理與溫總理也一樣,「騙」了不少文化上與情緒上傾中的台灣人,三十年前老李還是總統時,我也是相信的。

還有另外還有一封「致全國人民公開信」

致親愛的中國人民,謹以此信獻給未竟的理想。

親愛的同胞們,當你們讀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或許已經不能再發聲,再解釋,再留下隻言片語。但我仍願藉此片刻,留下我心中未盡的信念與深深的牽掛。

我出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成長於社會動盪的時期,得以憑藉讀書改變命運,走上建設國家的道路,從地方到中央,從政數十年,有幸經歷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困走向溫飽,也見證了億萬家庭勤勞奮鬥的歷程。每一次調研,每一次傾聽,都讓我深切感受到這片土地上人民生活的艱辛與內心的堅韌。

我始終相信,一個國家的現代化不應只體現在高樓大廈與GDP數字的躍升,更應體現在人民是否真正擁有安穩的生活,有尊嚴的就業,以及實現自身價值的發展機會。現代化的成果,最終必須落到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之中。發展必須有溫度,改革必須有回應,政策不能脫離民意,更應利於民生。

在擔任國務院總理期間,我主張簡政放權,支持民營經濟,強調市場在資源支配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始終認為,中國的發展必須依靠市場機制,法治保障和制度創新。而不應過度依賴行政指令,或人爲干預。只有充分釋放社會的創造力,國家的潛力才能真正被激發。

我曾提到,中國人有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這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數據,而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正視的現實。我們不能迴避問題,也不能迴避責任。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當以問題為導向,以民生為根本。

我也曾經說過,人在做,天在看。這不僅是一句勸勉善良的話,更是我在崗位上始終懷抱的一種敬畏之心。我們手中的權力來自於人,理應服務於人民,受監督於人民。我始終銘記那段全民抗疫的歲月,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全民考驗。封控、隔離、焦慮與犧牲,深刻改變了千家萬戶的生活軌跡。防疫是必要的,但在抗疫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正視另一面,過度封控可能傷及民生,信息不暢容易引發恐慌。壓抑表達,則會積聚社會的不安。那段時間太多家庭在沉默中承受困苦,太多真實的聲音未能被聽見。

回望過去,我們不僅要總結經驗,更要勇敢面對教訓。一個真正負責任的政府,理應在危機中主動傾聽民生,修正偏差,而不是讓人民在痛苦中沉默,在困境中無聲。近年來,改革的動力在減弱,市場對政策與發展的預期出現波動,社會的聲音在減少。這些變化值得我們深思,一個健康的社會應當鼓勵講真話,容納不同意見,通過制度化的途徑解決矛盾。如果一切僅依靠維穩與控制,那種表面的平靜終究難以長久。

我從不刻意指責體制,也不執著於歷史的評判,而更關注如何從過往中吸取經驗,走向未來。我始終相信,中國的未來屬於每一位腳踏實地心懷夢想的普通人。希望大家不要失去信心,請相信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根本途徑。我們不能回到過去,不能關閉視野,更不能讓恐懼壓倒理性。請堅持做一位清醒的公民,即使身處喧囂,也不放棄理性判斷,即使力量微小,也不喪失良知底線。

我知道,有人說我性格溫和,表達克制,但我始終認為,這個國家需要更多說實話,辦實事有責任的建設者,而不僅僅是高喊口號的人。如果我的努力,哪怕只在改革中留下一絲空間,在市場中守住一絲機制,在社會中爭得一點寬容,那我便不曾辜負肩上的責任。但我仍有遺憾,為了讓你們的生活更加安心,制度更透明,言論更自由,這是我的歉意,也是我未竟的責任。

如蜉蝣寄身天地,不過是滄海一數,我深知自身的渺小與有限,卻也願將一生所思所願,託付給這片土地和人民。願未來中國的每一位公民,可以在一個更加法治、公正、充滿希望的社會中成長。願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可以坦然發聲,自主選擇,安心生活。我或許將歸於寂靜,但你們仍在塵世奔走,願這封信如微光未滅,照見彼此前行的方向。


                                                                                   2023年春月, 李克強敬上

DW:這樣寫,除非他真的是民國派的愛好者!不然筆鋒不對!


1 則留言:

  1. 另外還有「致全國人民公開信」

    致親愛的中國人民,謹以此信獻給未竟的理想。

    親愛的同胞們,當你們讀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或許已經不能再發聲,再解釋,再留下隻言片語。但我仍願藉此片刻,留下我心中未盡的信念與深深的牽掛。

    我出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成長於社會動盪的時期,得以憑藉讀書改變命運,走上建設國家的道路,從地方到中央,從政數十年,有幸經歷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困走向溫飽,也見證了億萬家庭勤勞奮鬥的歷程。每一次調研,每一次傾聽,都讓我深切感受到這片土地上人民生活的艱辛與內心的堅韌。

    我始終相信,一個國家的現代化不應只體現在高樓大廈與GDP數字的躍升,更應體現在人民是否真正擁有安穩的生活,有尊嚴的就業,以及實現自身價值的發展機會。現代化的成果,最終必須落到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之中。發展必須有溫度,改革必須有回應,政策不能脫離民意,更應利於民生。

    在擔任國務院總理期間,我主張簡政放權,支持民營經濟,強調市場在資源支配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始終認為,中國的發展必須依靠市場機制,法治保障和制度創新。而不應過度依賴行政指令,或人爲干預。只有充分釋放社會的創造力,國家的潛力才能真正被激發。

    我曾提到,中國人有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這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數據,而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正視的現實。我們不能迴避問題,也不能迴避責任。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當以問題為導向,以民生為根本。

    我也曾經說過,人在做,天在看。這不僅是一句勸勉善良的話,更是我在崗位上始終懷抱的一種敬畏之心。我們手中的權力來自於人,理應服務於人民,受監督於人民。我始終銘記那段全民抗疫的歲月,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全民考驗。封控、隔離、焦慮與犧牲,深刻改變了千家萬戶的生活軌跡。防疫是必要的,但在抗疫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正視另一面,過度封控可能傷及民生,信息不暢容易引發恐慌。壓抑表達,則會積聚社會的不安。那段時間太多家庭在沉默中承受困苦,太多真實的聲音未能被聽見。

    回望過去,我們不僅要總結經驗,更要勇敢面對教訓。一個真正負責任的政府,理應在危機中主動傾聽民生,修正偏差,而不是讓人民在痛苦中沉默,在困境中無聲。近年來,改革的動力在減弱,市場對政策與發展的預期出現波動,社會的聲音在減少。這些變化值得我們深思,一個健康的社會應當鼓勵講真話,容納不同意見,通過制度化的途徑解決矛盾。如果一切僅依靠維穩與控制,那種表面的平靜終究難以長久。

    我從不刻意指責體制,也不執著於歷史的評判,而更關注如何從過往中吸取經驗,走向未來。我始終相信,中國的未來屬於每一位腳踏實地心懷夢想的普通人。希望大家不要失去信心,請相信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根本途徑。我們不能回到過去,不能關閉視野,更不能讓恐懼壓倒理性。請堅持做一位清醒的公民,即使身處喧囂,也不放棄理性判斷,即使力量微小,也不喪失良知底線。

    我知道,有人說我性格溫和,表達克制,但我始終認為,這個國家需要更多說實話,辦實事有責任的建設者,而不僅僅是高喊口號的人。如果我的努力,哪怕只在改革中留下一絲空間,在市場中守住一絲機制,在社會中爭得一點寬容,那我便不曾辜負肩上的責任。但我仍有遺憾,為了讓你們的生活更加安心,制度更透明,言論更自由,這是我的歉意,也是我未竟的責任。

    如蜉蝣寄身天地,不過是滄海一數,我深知自身的渺小與有限,卻也願將一生所思所願,託付給這片土地和人民。願未來中國的每一位公民,可以在一個更加法治、公正、充滿希望的社會中成長。願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可以坦然發聲,自主選擇,安心生活。我或許將歸於寂靜,但你們仍在塵世奔走,願這封信如微光未滅,照見彼此前行的方向。

    2023年春月, 李克強敬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