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27, 2013

音樂沙龍專題演講:榮星精神與大稻埕

相關文章:藝文沙龍咖啡的開幕演講(原文連接在此)

上半場演說:

丘如華老師,王立德老師,在場的榮星團友及眷屬,與所有關心天湛樂的音樂人,樂友們大家好:

二十多年前榮星合唱團搬離了淡水河畔的老宅,整個歷史街廓也同時陷入了遜色的寥寂;二十多年後歷史街廓,振奮於立志風華再起,年少離家的榮星人也深深地生起了懷舊感恩的心,重返街區共同振盪,試圖再喚醒在老街深睡已久的,那極其豐沛的藝文神魄,天湛樂在老街悄然的舉起了古典藝文風華再現的炙熱大旗。從開幕至今已舉辦了近四十場縮短古典藝文與閱聽普羅之間鴻溝距離的沙龍活動,讓年輕的古典藝文的展演者在小巧溫馨的氛圍中,更加燃燒了原本已經炙熱澎湃的熱情,更堅固了他們奉獻于藝文展演的信念與決心。

北市府都更處的官員們、與歸劃URS Partner創意活動的許建築師,看到了這股摯心意欲推動的,一個蓬勃的、充滿文藝生命力的無比信念,原來是史肇於當年辜先生與呂老師長年在此街區,默默經營榮星合唱團所迸發出來的反饋力量。是台北人所要共同感念的、闡發的、深耕的城市生命力。因此於日前(六月初)委託重返原地活動的天湛樂音樂藝文咖啡館,規劃一場由榮星人擔綱的「榮星風華再現大稻埕」的展演活動,呼應URS Partner創意行動的主題「城市空間的運用與歷史記憶的重現」這樣的理念。希望能在迪化街,這個養育榮星精神的歷史街區,再度的重現當年音樂魅力,深情的磁場,來榮耀與感念榮星精神在此街區與對台北市長期的文化貢獻。

當年將團址設立在市定古蹟辜宅鹽館的榮星合唱團,最擅長的曲目是天主教的宗教音樂:有無伴奏的經文歌、一套又一套的彌撒曲、各大作曲家譜曲的聖樂合唱。其中羅西尼的聖歌三首「信仰 La Fede, 希望 La Speranza, 愛La Carita」組曲,是榮星合唱團的招牌曲目之一。為什麼呂老師要琢磨歷代的榮星子弟唱這套聖歌組曲呢?我們都知道羅西尼是一位意大利歌劇作曲家,所以這組聖歌三首的旋律線條就時而高潮迭起、時而輕吟迴盪,反應著既激動澎湃卻又誠敬虔思的,仰聖入懷的心緒。是培養合唱音樂的團隊默契,神入冥思與運氣技巧,確實咬字的絕佳曲目。這是一套組曲,請大家在每一首聖歌中間不要鼓掌,讓整套組曲一氣呵成。接著是本館執行長林宏宇德意藝術歌曲的演唱。請大家一起欣賞我們上半場的演出。

下半場演說:

大稻埕是台北市的歷史社區之一,開埠至今大約一百五十年,整個街廓初步成型不到一百年的歷史。這樣的歷史在台灣的漢民族開發史上算是很年輕的,因為台北城是晚清時期才逐漸竄升成形的都市,是被選定為治台首府後,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重心才慢慢的從台南北移上來。之後眾商雲集、人文薈萃,造就了視野非凡的辜氏一族,奠下榮星精神的堅實基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個人民團體領導地位的取得,不必要拿到歷史長度的第一名,而是時機詰點上的歷史冠軍。只要能恰好插足在歷史發展
的樞鈕地位上,要光環不投射進來聚焦於其中,也難。而我們這些榮星人就是一群誕生在難得的歷史時詰點上,在對的時間誕生在對的地區,加入了對的團體遇見了對的人。

到榮星練唱除了少數的迪化街當地子弟以外,大多是搭公車前來上課的各路英傑。而絕大部份的公車卻只能坐到重慶北路保安街口,步行穿過歸綏街走進來到了延平北路:

從昔日的瑞山銀樓的店門口左轉再進入歸綏街,兩側的街廓原是各式各樣福州匠師聚集的地方:有快炒、有小食;有裁縫、有木匠;理髮的、打棉被的、編織器皿的小市集....今日則有紀念李臨秋的歌謠公園,與千篇一律的中藥行與免洗碗筷專賣店。直行穿過迪化街後不久,拐進了王瑞珍茶行旁開了頂的“山洞”,再前行三兩步就能看到那孤獨地矗立在一旁的鹽館大厝──榮星合唱團的老家了。

從崛起平地到光耀「眩」麗到卸妝平易到沒落卻不蓽,於大稻埕不過百來年,對榮星則剛過半百歲。雖仍百殭而不死,卻還嗷嗷待興中。於今,看到欲振榮光的歷史街廓,一棟棟的傳統建築試圖恢復昔日繁茂的舊觀,聲聲地呼喊王謝堂燕的速速歸返。不知榮星遊子,是否已聽聞到老宅的輕聲叫喚?有,我們聽到了老街的聲聲呼喚,回到了故里從頭再站起,一場場的音樂沙龍伴著溫醇濃郁的咖啡飄香,希冀古典文藝的氛圍,能重新迴盪在這,遺忘時空的況味裡。

因為不可抗力的因緣,讓我們的身形再度選擇離去。能被我們帶走的與帶不走的同是我們當年,在老街廓熏習孕育的,對藝文情懷的執著,那種時時奮進刻刻求精的追尋,那種昂揚於天地間遠眺人類性靈的翩翩氣宇。

接下來的演出是從布拉姆斯的四手聯彈開始,由兩位與榮星人交集頗深的鋼琴家獻藝,郭月如老師與楊湘玲老師共同演出。其中郭老師不但是榮星第九期生,更是我們昔日大稻埕首富李春生家族的長房長孫媳,今天在這裡的演出具有雙重身份的涵義。緊接著是來自大龍峒老師府陳家的女高音陳盈伶和林宏宇執行長的精彩演出。然後女聲合唱將再次上台演唱,在這半場的演出中,呂老師的作品佔了將近一半的曲目,以勉懷老師給我們永遠的教誨,與表達我們對呂老師深深的追思。

2 則留言:

  1. 榮星兒童合唱團成立於1957年,由辜偉甫先生創辦,呂泉生教授擔任團長一職。創設之初,就呂教授所言:「要提高一個國家的音樂素養,必須從小孩著手,而唱歌是最好的啟蒙。」於是成立兒童合唱團。1962年成立榮星婦女合唱團及榮星混聲合唱團。榮星合唱團自創團以來,數十年寒暑的演出活動行程有每年定期舉辦音樂會並多次應各地 、工商界及海外邀請而演出,足跡遍及日本、美加、東南亞等地。

    榮星團友合唱團是因應演出邀約的任務編組,召集歷屆團友組成的同聲或混聲合唱團(指揮,伴奏,合唱指導,獨唱\奏,合唱團組成,音樂會製作皆由團友包辦)。其實,呂老師擔任團長時期的榮星合唱團常常因應國宴或政府外交活動的需求,組織室內小團形式的任務編組於各國領袖貴賓前獻藝。例如組成一個十二人編制的室內合唱團,在圓山飯店為當時的行政院孫運璿院長和新加坡李光耀總理與其隨行共四人獻藝。

    回覆刪除
  2. 非正式報告關於迪化歷史街區街廓文化風貌的再興之我見

    如果問我一些例如133號與民藝埕的發展情況,有什麼見解。我認為就我們當初欣賞大稻埕之所以為大稻埕他的地區氣味,把它凸顯出來,讓他跟其他區域拉出一個不同時空氛圍的距離感,表現出不可取代的特色,就是迪化歷史商圈的生存之道。

    這裡不是不能作商業使用,只是不是很適合再開類似民藝埕這樣的『假裝』古樸的旅遊店,這種店在其他復古的區域已經有很多了,除非是當地原始商號願意『返古』恢復它三十年前的舊觀與營業行銷的模式。例如生記藥行如果願意恢復在店門內繼續從事某些中藥再製的部份工序等等,那個復古的行為才有某些意義。沒有那樣的歷史歷程,硬要扭捏出那樣的表演,磁場不對,復古就只是無機的佈景而已,沒有生命力。

    我覺得可以號召大同區的舊居民回鍋,遊子回鄉從事新的嘗試。這裡有二十幾個商業同業公會的會址,表示在民生產業上,這裡仍然掌握了民生必需品的最上游供應鏈,我們要把掌握民生供應的感覺做出來,做出新的產業形態,與呈現模式,讓它在掌握潮流這樣的感覺做出來。

    這裡也不是不可以做文化產業上的新嘗試,但是不是『舊物』、『民俗復古』的銷售,而是東西(民生、精緻)文化交融後,一個根基扎實的前衛表現,是一種內藴含蓄的外發實力,是殷實虔力的氣氛。這個地區的傳統味道是如此的。

    中山區就不一樣了,這幾年深深的發現從中山北路一二段到松江路一帶,這裡的原始居民的生計產值還真的很『殷實』,不起眼的中型產業,但資產是看不見的雄厚。這些人超低調,受日本文化影響深,其實在這一帶活動的日本人很多,這裡過的生活都還很有日治中晚期儒雅懂生活的智識份子,在這邊就可以作出總和日式英式與德式儒商慢活生活的氣味。。。。

    我的想法,大概就是這樣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