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07, 2013

有關禪修的種種

這兩天陸續發現詳讀這些文章,覺得他們用現在的思維的論述配合最新的科學發現,在腦的科學後,有關心的科學研究成果的發表,襄助我們更能瞭解佛陀試圖要告訴我們的是。。。(轉自已關網站2012大覺醒)

  1. 心臟的意識(原文在此)
  2. 心臟裡的大腦(原文在此)
  3. 靜心時的身心狀態(原文在此)
  4. 靜心前的淨化心靈(原文在此) 此間講了儀式的開經偈與廻向文的重要性
  5. 對禪修的11點誤解(原文在此)

12 則留言:

  1. 這裡轉載的文章,被發表在無名小站,由於無名即將關站,又不見原部落主的新站開張,在此決定全文轉載,希望沒侵犯到原主的著作權:

    回覆刪除
  2. 心臟的意識之ㄧ:

    本文是由幾位專門研究心臟的科研人員合寫的一篇文章,包括上一篇談到的研究機構HeartMath Institute>心臟數理研究所裡的成員。由這些專家來談科學根據最適當不過,但是內容和語氣也像專業論文,術語多,可以一窺心臟的意識如何運作的幕後機制。

    心臟電磁場

    很多人都認為意識的覺知在大腦裡產生,最新的科研顯示意識其實是腦與身一起行動而產生的,有很多證據顯示心臟也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很多人以為心臟只不過是個血泵,現在的科學家已經承認心臟本身就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有自己的腦功能。

    新的Neurocardiology>心臟神經學研究發現,心臟是個有感覺的器官,是一個精密的訊息接收與發送中心。心臟裡的神經系統(心腦或心智)用它來學習,記憶,做決定,完全不靠頭腦的皮層來思考,而且,多項實驗顯示心臟不斷發送訊號到腦部影響頭腦的思考功能,比如在認知,概念化和情緒處理方面。

    除了廣泛連結心臟,大腦和身體的溝通神經網絡之外,心臟也通過電磁場的互動傳達訊息給頭腦乃至全身。心臟還產生出身體最強也最多的有節奏電磁場,比較大腦所產生的電磁場,心臟的電磁力比大腦的強了60倍,而且還滲透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裡,磁性的部份比大腦磁場強了5000倍,可以在離身體幾尺外用超敏感的磁性儀器測出來(見下圖)。

    心臟會製造出一系列連貫性的電磁脈衝,每一次心跳之間的間隔也有所不同,有伸縮性也很複雜,心臟這個持續的節奏場影響了全身的運作。比如說,我們的實驗顯示,大腦的節奏很自然地跟隨心臟的節奏同步活動,而且,在持續感覺到愛心與讚賞時,血壓和呼吸管道的節奏也跟其他振動系統一樣,跟著心臟的節奏走。

    我們提議,心臟的電磁場是一個訊息波的載體,為全身提供全體一致的同步信號,準確的說,我們認為是當能量的脈衝波從心臟輻射出去時,會跟其他器官和組織互動。這些波會解碼或記錄這些結構的特點和活動,然後以能量波的形式分佈到全身。這麼做的話,這些被解碼的訊息就會在內部塑造全身各種功能的活動,以便協調整個身體的活動都能同步進行。這個觀點需要懂一些訊息的能量(量子化)概念,也就是說有組織的模式以能量波的形式有系統地分配到整個系統。

    心臟數理研究所的基礎研究顯示跟個人情緒有關的訊息也一樣通過心臟的電磁場跟全身溝通,心臟那個有節奏的跳動模式在人體驗到不同的情緒時變化顯著。負面情緒如憤怒或沮喪(絕望放棄)跟不穩定,無序和不和諧的心跳節奏模式有關聯。反之,正面情緒如愛與讚賞跟順滑,有序與和諧的心跳節奏模式有關聯,因此,這些心跳模式的變化因為心臟輻射出去的電磁波而改變了電磁場的結構,可以用spectral analysis>波譜分析的技術來測量。

    比較生氣與讚賞感恩前與後的心跳頻率模式,感恩的心跳模式有力量,很興奮,心臟好像充了電,很有活力

    我們更準確地示範出持續的正面情緒似乎產生出一種很顯著的運作功能,我們稱之為psychophysiological coherence>心理生理凝聚力(和諧/協調)。在這種狀況下,心跳的節奏展現出sine-wave>正弦波式的模式,心臟的電磁場也相應地變得更有秩序。

    在生理層面上,這個狀況的特點是身體系統在活動與互動上更有效率,更和諧。

    (註:跟生理和諧相關的事項包括:自動神經系統的兩個分支之間增加的同步性;朝向增加的parasympathetic>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轉移的自動平衡性;增加的心-腦同步性;增加的血管類共振以及各類生理振動系統的連動性)

    在心理上,這個狀況也顯示了內在思想的對話(自言自語地反复思考)明顯地減少,對壓力的認知也減少,情緒上的平衡增加,思想的清明度加強,有直覺的洞察力和認知能力(自知之明)。

    總而言之,我們的研究顯示心理生理協調對於增強意識的重要性,不只是身體的感官覺知更有能力去接收訊息來協調生理功能,還優化了情緒的穩定性,心思的功能和意圖行為的關聯性。再者,我們也會在下文看到,實驗的證據顯示心理生理的協調可以增強我們對身邊的人的覺知力與敏銳度(更有同理心和感同身受,更能諒解和原諒)。心臟數理研究所創造出實用的科技和工具讓全部人都可以增強自身的(身心)協調性。

    人與人之間的心磁場互動

    很多人以為的社交溝通方式不外是表面上的信號如語言,音調,手勢,臉部表情和肢體反應(都是3D線性的),不過,現在有證據顯示在顯意識底下還有一個微妙又有影響力的電磁或能量通訊系統在運作(不受3D空間,環境和距離的限制),人與人之間有能量的互動似乎有磁性的吸引力或排斥感,也影響社交和人際關係。另外,心磁場似乎也在人際間傳達的心理,生理與社會訊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心臟數理研究所做過的實驗發現心臟的電磁場可以在人群中傳達訊息的證據,我們還能夠測量人與人在五尺之外交換的心能量;我們也發現,一個人的腦電波也能夠跟另一個人的心臟頻率同步振動;更甚的是,當一個人產生出和諧的心跳節奏,一個人的腦電波跟另一個人的心跳節奏更能夠同步協調。這些發現都有發人深省的意義,意味著那些生理心理協調的人比其他人更能覺知到在心磁場裡解讀出來的密碼(比較能理解和感知出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能量或量子訊息,不只是依賴(線性的3D)頭腦在想和理解而已,也就是(量子思維的)覺知力敏銳,通常是通過修心或禪觀的修行訓練出來的能力)。

    比較兩個人的腦波和心跳在沒有接觸和有牽手的反應,腦波要在牽手之後才有反應,心跳在牽手前和牽手後的反應都一樣

    這些試驗的結果促使我們推論神經系統其實就像天線,負責調頻到可以接收到其他人的心電磁場發出的信號,我們相信這種交換能量訊息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用來提高對其他人的覺知,也協調(理解和傳達)更重要對別人的真情共鳴與敏感度(如善解人意,有同理心,感同身受,情感細膩等等,見註釋)

    (註:有些人天生就有很細膩的感知能力,即便沒經驗過或沒那樣的習慣,也能夠輕易理解別人的情緒和心情,但也很容易受到情感上的傷害,因為很多人並不怎麼在乎精神上和語言上的粗暴對別人造成的心靈上的傷害,還認為那是弱者的表現,不堅強,情緒智商低之類的,其實是不明白這種精密的感知能力或覺知力,是高次元天人都有的基本功能,卻不知道人類自己的粗枝大葉,神經大條或粗暴,就像人類到了叢林裡也被野獸看成是弱者一樣,因為人沒有動物那麼粗糙的生存技能,但是動物卻不知道人類比牠們還要進化,人類也不知道天外還有更進化的人,而且這些更進化的人還可以住在跟人一樣的身體裡,外表上跟人一模一樣,不一樣的是那些肉眼看不出來的心理素質)

    簡言之,通過心磁場的能量溝通能促進發展擴展(更敏銳)的覺知力(心靈雷達),尤其是社會上的人際關係(減少傷害,更能諒解,進而原諒和包容,也更有愛心)。

    回覆刪除
  3. 心臟的意識之二:

    心臟磁場與直覺

    也有新的數據顯示心的磁場跟直覺上的認知有直接關聯,在時間與空間以外的範圍結合能量訊息場去運作。我們用屢試不爽的試驗設計發現到很確定的證據,那就是心和腦可以在事件發生前就預先接收到未來事件的訊息作出反應,更讓人驚訝的是,我們發現到心臟比大腦還提早先接收到這種直覺性的訊息,這就說明了心磁場或許跟一個更精密(微妙)的(量子)能量場有聯繫,裡面有遠方和未來事件或物體的訊息(也就是藏在細胞或無形基因裡的阿卡西記錄,過去和未來的事件都在裡面)。

    社會能量場

    就以心臟在體內創造能量的同樣手法來看,我們認為集體社會(的能量或意識)也是社會體系裡的能量啟動者和管理員。

    (註:集體意識互相影響(包括誤解和故意誤導)認可和接受相信的事實成了集體實相中的現實和主導力量或行得通的主流觀念,塑造了整個實相世界,強迫每個人,包括後來出生的人不得不接受同樣的現實,比如把奴役和被奴役,金融規則,法律,教育,世襲王朝這類的體制合理化,定型為不可改變不可推翻的真理和現實,也不得不這樣,要不然大家就活不下去,就要受苦,秩序會亂,生存的基石會垮等等災難性的大問題,當然都是自私的謊言,不過卻很容易蒙騙和唬弄過去,尤其是膽小和意識不覺醒的愚民們,能騙多久就多久,直到全部人都覺醒為止,少數在金字塔上享受最多好處的人才會很不甘願地把權力和財富交還給人民,抓剩最後一根蘆葦也不放,唯物到極點)

    這個破天荒的研究顯示,母親和孩子之間的人際情緒互動對腦力開發,意識的成熟,健康的自我概念塑造有多麼基本多麼重要,這些互動都在兩種關係的平台上組織出來:就是嬰兒的情緒以及分享情緒能量的管理。母子俩一起塑造了人際情緒場來交換psychobiological>心理生理和psychosocial>心理人際的大量訊息,因此,一個協調的母子關係組織出來的磁場很關鍵,都在互動時產生,最重要的是要有正面的情緒(愛心,喜悅,快樂,興奮,感恩,信任等等),兩人之間的互動模式是高度同步和回饋交換的(有來有往而不是不理不睬或冷漠甚至謾罵)。這種模式都刻印在孩子的腦子裡,也影響了孩子一輩子的心理社交功能。

    (註:因此,有些人內向,有些人外向;有些人粗枝大葉,有些人情感細膩;有些人熱情,有些人冷漠;有些人冷酷無情,有些人有愛心,都跟嬰兒時期跟母親的互動有關係,三歲未必可以定終身,但肯定會影響終身,可以是陰影,也可以是希望。因此,有負面情緒的父母親就會培養出思想和行為負面的孩子,做父母的要有自知自己的情緒和思想觀念是否正面或負面的覺知力,孩子長大了就不大會做出傷害別人和傷害父母的事,也會有愛心。那些為了賺更多錢把嬰兒寄託給別人照顧是很不自然的做法,日後的損失會更大,跟孩子的關係會產生一層隔閡,有疏離感,而且可能會是一輩子的鴻溝。還有那些用鐵的紀律來行愛的教育(以負面沒有愛心或假愛心來強迫製造出自己要的正面只限於表面好看的效果,內在素質卻是極端被扭曲的)的父母也一樣要在年老時面對類似負面的業障)

    另外,在一個牽涉到64個社群的長期研究項目裡,我們的一位研究員記錄了一個社群的全球組織(社群的集體意識)如何通過人際情緒連結出來的能量場傳達訊息給所有成員,用抽樣的數據來看每一對成員之間的關係就可以準確知道這個群體的整個社會結構(組成的元素和共同部件)(見註1)。和諧的社群結構跟注入正面情緒能量(愛心,興奮,樂觀)的網絡有關,(用這種能量)連結了所有成員(的心和思想)。這個有正面情緒的網絡似乎有一個靠能量在連結的磁場,用這個磁場來替這個社群的結構性訊息解碼(解讀和過濾),然後才分配(過關與可接受的訊息)給所有成員(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地外4D世界的人聽不到佛法或基督的福音)。很顯然的,你只需看幾對成員的關係就可以準確知道整個社群的社交性質和結構(比如很容易辨認的同性戀社群,電玩迷社群,攝影愛好者社群),我們相信唯一能夠這麼做的辦法就是,這個社群的訊息要通過一個能量場傳達給所有成員,這種部件與整體之間的訊息往來跟holographic>(激光立體的)全息影像組織的原理是一致的(見註2)。

    (註1:這就是未來的4D世界會有的黑白分明,同類相聚的社群組織法之一。在情緒上,情感上,觀念上,興趣上,意識上或者其他方面稍微不協調不同意的都待不下去,很快就會被發現,被請出去或除名取消會員資格,也會自動要走,因為合不來,也沒人勉強任何人,不協調的就彼此都不自在。臉書之類的社群組織方式就是這種未來社會的雛形之一,所謂道不合不相為謀,也不勉強,互相尊重,不參與,不干涉,不批判)

    (註2:全息影像組織是根據有規則的能量概念來運作,一個物件的整體組織訊息被解碼成為攝入模式的能量波,分佈到整個場,就可以在這個場內的任何一個地點提取一個物件的整體訊息,類似雲端資料庫的概念,當然比雲端還要先進得多)

    綜合推論

    在心臟數理研究所辨認出來的一些心臟磁場的組織特色也有可能出現在我們假定的社會磁場裡,每一個都有自己的能量場。能量波在能量流經這個系統時給事件和物件的特色解碼(解讀翻譯),這就創造了non-local>非本地(場外或異次元)的能量訊息秩序,場內的每一個點都包含了當時整個系統組織的影像(跟氣場照裡的幽靈葉子的原理一樣),這種能量場裡訊息的組織與處理過程最好是用quantum holography>量子全息原理來理解。

    (註:Quantum>量子這個術語用在量子全息攝影>quantum holography裡,但不表示這種能量訊息的處理方式能夠用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的原理來理解(物理和影像是兩種不同的研究課題),因為量子全息攝影是一個很專門,沒有特定形式的全息攝影組織,以一種叫做logon或訊息量子的一個離散能量訊息單位為基礎來運作)

    另一個共同點就是正面情緒的角色,比如愛心與讚賞(感恩,祝福,迴向等等),會在心磁場與社會磁場裡製造和諧的能量。當能量的活動被意願調整形成協調與和諧的秩序時,訊息的完整性與流動性就會優化到最平衡(全部兼顧到位)的地步,就可以創造出一個很穩定有效的系統功能,增強身心健康,社交的融洽以及個人與群體的意圖和行為(柔和的身,口,意)。

    心臟與社會的和諧也可以互相支援彼此,群體裡的個人加強了心理生理的協調性之後,心理人際的協調也會改進,促進社交關係的和諧。同樣的,一個群體創造出來的和諧社會磁場也可以協助個別成員產生與維持心理生理的協調性,結果會是身體內在的生理,情緒和思維過程由擴展(不狹隘)和深化(穩定)的覺知力和意識來處理,讓能量場裡更深層和潛藏的(宇宙)秩序發揮出來包住整個人(籠罩在正面的磁場裡面)。這就是聯繫我們的自我覺知,社會警覺,創意,直覺,靈性洞見,自知之明等等(優良心理素質)的基礎,都通過心臟(在心輪附近,也直接聯繫著心輪)和社會磁場裡有意願(自動自發)創造出來的和諧來轉移到關鍵性的另一個層次(跨次元的4D或5D的意識水平),星際間(量子化)的意識(4D起跳)才會產生,把我們融入(宇宙和自然界)整體的和諧流動中。


    欲知更多詳情,可拜訪心臟數理研究所>www.heartmath.org的研究報告和刊物。


    作者:
    Rollin McCraty博士,研究所副所長,心臟神經學專家
    Raymond Trevor Bradley博士,腦科與訊息科學專家
    Dana Tomasino學士,心臟數理研究所的研究員和科學文章撰稿人

    回覆刪除
  4. 心臟裡的大腦之一:

    上一篇談到靜坐前要先修心和淨化心靈,消除負面的情緒,尤其是仇恨,絕不是理論上的空談和猜想而已。以前的修行人雖然不懂得科學,無法用科學的實驗數據來說明他們感知到的道理,其實是預先證實了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會明白,才可以證明的現象。因此,到底是哪一顆心在想東西,也值得用心思索和感知。

    本文只是綜合地談這種現象,還不是專業的研究內容,下一篇再來看專家們的研究心得。

    換心人不只是換心臟而已

    David>大衛和Glenda>格琳達激烈爭吵後不久便車禍身亡,這件事令格琳達悲痛莫名,多年後她要求與接受大衛心臟捐贈的年輕人會面。見面當天,這位接受了大衛心臟移植的年輕人和他的母親遲到了將近半個小時。有些人在會見器官捐贈者的家屬時時會臨陣退縮的,但是格琳達卻說:“不,我們要繼續等下去,他現在就在醫院裡,30分鐘前我感覺他已經來了,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存在,請你陪我繼續等下去。”

    格琳達是一位執業的家庭醫生,非常熟悉生物科學,但是他現在的內心直覺卻是超越科學的一種現象。“大衛的心臟就在這裡。”她補充:“我真的不相信我會這樣跟你說,但是,我確實可以感覺到它。”這時,那位年輕人和他的母親匆忙地朝我們走來。

    年輕人操著濃厚的西班牙口音說:“對不起,我們來遲了,我們半個小時前已經到了這裡,但是我們找來找去都找不到這個小教堂。”雙方經過一番寒暄後,平時個性含蓄的格琳達突然提起:“我有一個請求,說起來真的覺得很不好意思,這個要求也可能會令你感到尷尬。但是,你可否允許我將手放在你的胸前,讓我感覺一下他的。。。不對。。。應該是你的心?”

    大衛將襯衫鈕扣打開,讓她輕輕地將雙手放在他胸前,接下來所發生的情形超出了現代科學對於人類生理與心理運作的理解,包括對於心,胸功能的認識,但是對世界上無數心臟移植病人來說,這種情況卻是屢見不鮮。

    格琳達的雙手顫抖著,眼淚也沿著她的臉頰滑下。她閉起雙眼輕聲說道:“大衛,我愛你,現在一切都copacetic(棒極了)。”她將手移開,然後擁抱了年輕人,大家此時擦拭著淚水。他們坐在小教堂裡,一句話也沒說,只是默默地握著對方的手。年輕人的母親以厚重的西班牙口音告訴我:“我的兒子現在常常會說copacetic。在接受新的心臟之前,他是從來不用這個字的,但是在心臟移植手術後,他能夠開始說話的時,這卻是他對我說的第一個字。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這不是西班牙語。”

    格琳達聽到我們的談話,她非常驚訝:“這是我們之間表示一切都安好的暗語。每當我們發生爭執後想和對方和解時,我們會告訴對方現在一切都copacetic了。”

    這位年輕人非常注重健康,以前曾經是素食主義者,但是現在卻喜歡吃紅肉和油膩的食物。他的音樂偏好也改變了,以前他喜歡聽重金屬音樂,現在他卻喜歡50年代的搖滾音樂。有些時候,他還會夢見刺眼的燈光冲向他。格琳達確認她的丈夫生前喜歡吃肉,就讀醫學院時曾是搖滾樂團的成員,而且她本身也不時夢見丈夫遇難當晚所見到的明亮車燈。

    這是心理醫生Paul Pearsall博士的著作中的一個故事。Pearsall博士曾經對數百位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進行調查,並且訪問了超過73位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後便開始展示和心臟捐贈者相似的習慣和態度,而且,雖然他們與捐贈者素昧平生,有些病人卻可以準確地知道有關捐贈者的個人資料。

    心臟具有智慧

    以上發現讓Pearsall取得的結論是:“心臟具有它本身的智慧。這種智慧超越頭腦所具備的思考智能,它的細胞所儲存的記憶不但可以影響我們體內的其他細胞,也可以影響我們親人體內的每一個細胞,甚至影響遠方親人體內的每一個細胞,超越時空的限制。”

    大腦負責分析,心臟負責聯繫

    (註:這就是所謂的心電感應,不論距離多遠,兩個關係很密切的人(比如情侶,夫婦,父女,母子,孿生人)可以在其中一個人出事時感應到對方當時的心情,即使沒事,單單思念也可以讓另一方感應到。因此,關係密切的人或其中一方也可以不必在人的身邊也可以做遠距離的不在場治療或治病,也就是禪修的人常在靜坐時發送光給別人的習慣,可以協助改造特定對象的細胞幫助清理污穢,雖然不如當事人有意願自己去清理那麼直接,還是有一點效果,需要長期不斷地做才會見到一些成效,在現實中顯化出來)

    按照傳統的科學說法,人類的智能中心確定是在腦部,生理學書籍也指出,情緒智商位於中腦,這些文獻都將心臟視為一個血泵而已。

    新時代科學的發現則推翻了這些說法,他們的發現證實了以心為主的靈性修持體系一向來所主張的看法,即心臟具有它本身的思想與智慧,它的智慧甚至可能超越人腦所具有的智能。

    新科學對心臟的發現有二:
    1. 我們其實擁有兩個腦,也就是頭腦和心腦;而且在兩者之間,心臟的體積雖小,功能卻比頭腦還強。

    2. 心臟不但是我們體內的一個氣泵,而且也扮演著腺體,腦和許多其他的角色。

    有趣的是,它也是一個電磁發送站及接收器,所發送的信息不但能影響我們的大腦,也能夠影響其他人。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在修習某些以心為基礎的靜坐方法後,比一般人還容易感應到他人的情緒;為什麼有些精神導師的四周似乎存在著一種祥和快樂的磁場,讓接近他們的人都能夠享有他們的安寧和快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長期從事“以心為基礎”的靈性鍛煉的人更能夠體諒他人,他們似乎能夠“察覺”他人的情感和信息,就如器官移植病人能夠察覺器官捐贈人的情感和訊息那樣。

    心臟負責發號施令

    對某些人來說,以心為主導是很可怕的事。有些人和我一樣,從小便被灌輸要小心注意頭腦理智與內心感情之間的對立,如果依照內心的感情行事,倘若自己太過情緒化,做出錯誤的決定該怎麼辦?

    (註:很多人都嘗試要理性與感性兼顧,取得平衡,不過通常遇到的狀況都必須二選一,只能在該理智的時候不要情緒化,在需要感性的時候別用腦太多,結果辦得到這麼恰到好處的時候很少,多數時候是在該理智的時候感情(或義氣)用事,該用心時卻用腦在分析衡量,顯得很無情。如果能夠不帶情緒,也不用腦思考,就能發揮心識(量子思維)的SQ-Spiritual Quotient>靈性(神性)智商(智慧),自動找到兩全齊美的解決方案,取得平衡,沒有輸家,不犧牲不打擊任何一方,全部都照顧到,各有退讓,近乎圓滿,皆大歡喜)

    其實不用擔心,在某些情況下,讓心替代頭腦做主導反而會更好,訣竅在於我們的感情和良好的正面情緒(先要培養出正面情緒(或思維)才來嘗試,別讓情緒沖昏了頭)。

    心臟的節奏可以很準確地反映我們真正的情緒狀況和壓力的程度,致力於從事心臟智慧(心智)研究的Heartmath Institute>心臟數理研究所的研究顯示,當我們感受憤怒等負面情緒時,我們的心跳節奏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會變紊亂。另一方面,當我們感受到讚賞,關愛和快樂等情緒的時候,心跳節奏和自主神經功能會變得和諧統一。

    當心臟處於和諧統一狀態的時候,它就有能力影響大腦和身體的其他部位,讓身體變得更健康。此外,如果我們可以刻意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的生活,這將對我們的身體狀況和免疫能力有正面的影響;大腦的認知作業能力,還有心臟的清明程度與直覺能力也會相對地增加。

    回覆刪除
  5. 心臟裡的大腦之二:

    1995年刊在Journal of Advancement in Medicine>醫學進展雜誌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當研究對象花費五分鐘的時間回想那些令他們憤怒的經歷時,他們的免疫系統的功能明顯下降長達6個小時之久。相反的,當研究對象花費5分鐘的時間從事一些以心為基礎的心靈鍛煉時,例如修習慈愛觀的靜坐,將心專注於關懷與慈愛的情緒上,他們的免疫功能會明顯提高並恢復至普通水平,而且在同一天裡還會繼續升高。

    心臟到底還具有什麼其他特性,讓它可以成為我們的第二個大腦?科學家一般都相信大腦是身體裡面唯一擁有神經元(儲存資料和記憶的神經網絡)的器官,但是,最新的資料顯示,心臟實際上也是一個腺體,能夠生產影響人類情緒的激素。以往一般都相信大腦是唯一能生產促進愛心和增進人與人之間感情激素—oxytocin>催產素的地方(見註釋),但是現在我們確知心臟也生產這種激素,不僅如此,它還生產其他的激素。

    (註:催產素來自腦下垂體後葉產生的一種荷爾蒙,會刺激情感上的強烈聯繫和親近,比起多巴胺造成的熱戀和浪漫情懷更持久更穩定,充滿更多愛心,還有慈悲在內,像是親人之間的感情和愛,這種激素的產生最常見是母親生產時以及餵嬰兒喝母奶的時候,會釋放出大量的催產素,還有情侶之間的擁抱,以及好友之間沒有私心的擁抱。因此,科學家發現,那些感情維持很長久的夫婦,情侶或朋友體內都有比一般人還多的催產素,這些人的特點都是很包容,心胸寬敞,什麼都能原諒,當然都有無私的愛心,只想到要對方過得好)

    科學家John和Beatrice Lacey的研究發現,心臟能夠不受大腦與自主神經系統的約束獨立做出決定,特別是當它處於和諧統一狀態(平靜平和)的時候,它甚至能夠促使大腦遵循它的電頻率信號。

    (註:這就是為什麼外星的朋友老是要人類在很難(用腦)做選擇時去聽從內在(心)的聲音去感知和直覺出來而不是分析,權衡得失,批判和判斷)

    一顆處於和諧狀態的心臟是一個強力的電磁發送與接收器,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和自己心愛或關懷的人在一起的時候,如果他們的心情低劣或正在為某些問題煩惱,很多時候我們都也會感覺到(那種氛圍)。Pearsall敘述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位病人前來接受血管照相的心臟檢測,他的妻子便留在辦公室和我聊天。突然間那位女士顯得痛苦非常,她彎下腰,雙手抱住胸膛,大聲說:“糟了,他的心臟病發作了,Joe的心臟病剛才發作了!”我連忙叫醫護人員前來協助,送她到心臟科部門接受治療。當我們推著她經過檢驗室時,她的丈夫正好從裡面被護士推出來。夫妻各自躺在病床上,關切地望著對方,一位護士看出妻子的焦慮,就安慰她說:“不用擔心,他沒事,剛才在檢驗室裡出了一點狀況,他的心臟停了幾秒鐘,但是我們已經幫助他恢復心跳了,他不會有事的。”

    和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一樣,一些具有心靈感應能力的人似乎也可以感受到其他人的情緒。

    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細胞也可以遠程傳遞訊息,特別是傳遞情緒方面的感覺。美國陸軍情報與安全司令部(INSCOM)曾經做過一個非常特別的實驗,證實兩組細胞就算相隔很遠,還是能夠呈現相同的反應。科學家從自願參與研究的人口中刮出一些白血球,對它們進行離心處理後,再把它們裝入試管中,然後植入心理測試棒。捐獻器官者接著坐在另外一個房間觀看電視節目,當他看到打鬥和殺戮的鏡頭時,測試棒顯示試管中的細胞呈極端興奮的狀態(見註釋),雖然這些細胞是放置在走廊另一端的房間裡。在另一次試驗中,科學家將細胞與捐獻細胞者分開50英里的距離,測試的時間也定在取出細胞樣本的兩天後進行,所取得的結果還是和第一個試驗相同。這些細胞樣本與它們的主人保持著一種科學家稱為“非本地”的能量聯繫,它們似乎能夠“記得”自己的發源地。

    (註:很多人還不明白, 為什麼看太多負面的電影,電視,圖畫等畫面和情節如宣揚暴力,情色,變態狂,鬼怪,虐待,吸毒酗酒,針鋒相對臭罵,戰爭之類性情會變得跟劇中人物一樣,沾染了同樣的習氣,尤其是心智很迷糊很弱容易受控制能量已經傾向於負面的人,孰不知不只是人在看而已,還有思想很負面變態的阿修羅和餓鬼等等也來一起欣賞,這些人們的肉眼看不到的眾生比人類更感興趣,需要從這些很負面的畫面和情節中吸取也很負面的精神營養和能量。但這類能量聚集在一起觀賞時,就會籠罩整個空間和場地,磁場(或氣場)能量弱容易被穿透污染的人也不知不覺地沉浸在這種氛圍和能量中,熏入身,心,靈,頻率調低到跟好兄弟們一樣,也會做出很多不像是人會做的事來,共同點是再也沒有愛心,沒有感情,很麻木,眼神呆滯)

    科學家相信,這些細胞是透過電磁頻率的方式相互溝通,而我們的心臟便是人體裡最強大的電磁通訊器。研究員Rollins McCraty和他的同事使用儀器測量心臟的電磁場,發現心臟的電場比大腦的電場強60倍。心臟所發出的信號非常強大,我們全身都被包含在這個電磁場內,這也就是為什麼心臟有能力協助身體和細胞維持和諧健康狀態的原因了。

    心臟能量的傳遞

    心臟所發出的電磁信號非常強大,可以延伸到體外影響其他人,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具有深厚修行功力的高僧和精神導師們可以散發出讓周圍的人都可以感受到的安祥與慈愛的高頻率。

    MacCraty和他的同事所作的另一個試驗是測量兩個距離相近(數尺)的人的生理訊息,發現到那些具有高度心臟和諧人士的心跳節奏能夠影響另外一個人的心跳節奏,令他們的心跳節奏變得更和諧。

    (註:正面情緒的能量能改變其他人的負面情緒也變得正面和氣,不過,自己和別人負面情緒會給彼此加油添醋,煽風點火製造衝突和對立,因此,如果不想再讓其他人針對自己挑釁或出氣,就先管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被激怒,能避開最好,要不然就大而化之,用愛包容,因為邪不勝正)。

    如果按照Pearsall的研究取得的結論來看,心臟不僅傳遞有關情緒的信息,也能夠傳遞一些較為具體的資訊,就如心臟移植病人的個案一樣。在他從心臟移植病人那裡蒐集的故事中,有些就如天方夜譚一般奇異。某些病人在接受了謀殺遇害人的心臟移植後,能夠清楚地接收到與受害者相關的一些影像和明確的訊息,因而協助警方破案。

    科學現在才開始證實,以心為基礎的心靈鍛煉其實並非消極的活動。當我們在自己的內心播下和平的種子時,我們也可以說是為他人播下和平和治療的種子。透過培養一顆和諧統一的心,我們將開啟與他人進行非語言溝通的深層聯繫,並且與一種可以拉近人類距離的超凡智慧銜接。


    作者:Li-Anne
    翻譯:黃毓慧

    佛教的觀點

    西方醫學界一直都認為心臟只是個血泵,推動血液循環正常運作,而腦則支配著神經系統,控制和協調行動,體內狀態。沒了頭腦,移植心臟之後,為什麼器官移植者的習性會改變?心和腦是一種怎樣的關係?是心主思維,還是腦主思維?

    心識左右根身的運作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器官並不是主宰思維或習性的樞紐,器官(根身)只是四大(地水風火)及其屬性(堅固體/支撐性,濕沾體/凝聚性,溫度/促熟性,動力/擴張性)和其他因緣(物理/心理因素)配合下的運作體。佛教注重的是心識的內涵,心識才是左右根身的主力,不管是舉手投足的日常活動乃至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活動,Pathopsychology>病理心理活動等等,都和心的意識細細相關。然而,所謂的心識並沒有特殊的器官,不是大腦,也不是心臟(都只是載體)。

    心識是什麼?

    心意識的解說先得從意說起。意的梵語是末那,是思量的意思。意的特殊含義有二:

    1. 意味身心交感的中樞,意根與五根的關係,五根是由四大所造成的清淨色,是物質的,屬於生理,意根為精神的,屬於心理。意味五根所依止,即是說,物質的生理機構,必定依心理而存在和起作用,心理活動一旦停止,生理的五根也即時變壞(睡覺時不想東西,肉體也停止活動和休息)。所以,五根與意更是相依共存的,實為有情自體的兩面觀。

    2. 意為認識作用的泉源,意根不但生意識,而且還能生出前五識。

    心是三者的總和綜合體

    識,了別義,重在觸對境界的認識,能了識別,故稱為識。所依的根有六,所取的境也有六,識也因此分為六種。說:如火是同一的,草燒即名草火,木燒即命木火。識也是這樣,依六根,緣六境,成為六識。佛說“依意生識”,應以與根身相依存的為根源。

    心的梵語有四種含義,但中文字譯成同樣的字,原文是citta,是的意思,但不是種種,而是由種種而存在而成長的,所以古人將“種種聚集滋長”解說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認識,取之於外,同時留下所認識的印象在內,即成為。識的攀緣越多,內存的心象(印象,經驗,知識等等)也越多,所以說種種滋長。可見心的特殊含義就是精神的統一,總的來說,心是三者(心臟/頭腦,意念,意識)的統合。

    死亡雖然在物質世界裡很真實,但也只是一種印象或感覺,也不能說生命就在心臟裡面,真正的心是很抽象(無形)的。很多人以為想就是用心,其實不是,心的反應是直接,快速,一念起一意生就一念三千(意願才是根本,都是直覺,不必思考,思考是意念產生之後才進行的智能活動),產生很多生理和心理的連串反應(可以正面,也可以負面),接著又連鎖地推動內在和外在的物理及精神反應,所以會有“心和腦在控制”的概念(誤解)。

    (註:佛祖說過,人有一日萬念。因此,想得多不如想得少,想得少不如想得好,想得好不如都能覺知到每一個念頭的緣起緣滅,因為要覺知到自己的念頭升起的那萬分之一秒的光速去選擇要不要這麼想和怎麼想比起想得少又好還難得多)

    回覆刪除
  6. 靜心實的身心狀態之一:

    本文是斯里蘭卡的古納拉塔那上師的內觀禪教導,開始談到可以實習的內容,雖然不是談得很仔細,但也言簡意賅,都說到了重點,重點都在呼吸上,看似容易做起來卻有困難的練習,那是因為一般人都有的習慣跟禪觀該有的習慣有衝突,就很不習慣,要改就有困難。如果要靜心,要活在當下,難改也得改,常練習就會習慣成自然,就再也不難。

    本文在坐姿方面,只是約略地談到原則,還沒談到細節,以後還會再發文附圖談仔細。更重要的是談呼吸的內涵,如何定心定念於呼吸上,最後透露一點如何進入當下的條件。

    如何調整身體

    禪觀的實習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有很多時間去實驗,過程的每一個部份也已經被精緻化變得很細緻。佛教的實修一直都承認身體與思想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且還互相影響,就提供某些肢體運動(瑜伽和坐姿)來協助你掌握一些技巧,這些練習都要照著指導去做.但是也請記得,這些姿勢也只是練習的工具,別混為一談,靜心不等於一定要用蓮花坐的姿勢(見下一個註釋),真正的靜心是心理的姿態,你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這些姿勢會幫助你學到這些(進入狀況的)技巧,加速你的進展,要善加利用。


    通用規則

    不同的坐姿有三種目的。首先是讓身體有穩定感,讓你可以不必操心肌肉的酸痛和不平衡,就 專注在禪觀的要點上。二來是不讓身體擺動,這樣意念才不會搖擺不定,就可以達致安定和平靜的專注。第三是讓你可以長時間地坐而不會產生靜坐的三大敵人:疼痛,肌肉張力和打盹。最基本的就是背要直,整條脊椎直到像一疊銅幣,一個疊一個,頭部也要跟脊椎成一直線,而且都要輕鬆地做,沒有僵硬的感覺。你不是玩具兵,也沒有步操的士官长在指揮你,因此你在拉直背部時不應該有肌肉的張力,就只是輕鬆地坐,脊椎應該像一棵從鬆土裡長出來的小樹,身體的其餘部份就只是輕鬆地掛在樹枝上(或者像一根拐杖掛在牆上的釘子那樣,不必使力)。這些姿勢需要一些實驗才能到位(找到重心點),因為我們習慣用自衛的姿勢在走路和說話,然後用濫如泥的懶姿勢去放輕鬆,這兩種極端的姿勢都不行,都是文化上的習慣,可以重新再學。

    你的目標是要找到一個姿勢讓你可以長時間地坐而不會動的,開始時你會覺得有點不習慣,久了以後自然會甘之如飴(也很享受),需要多練習,因為筆直的坐姿非常重要,在心理學上這種姿勢叫做覺醒的姿態,可以促進心理的警覺性(覺知力和清醒度)。你坐在哪裡也一樣重要,你可以坐在一張椅子或軟墊上,要看你選用哪種姿勢,不過坐墊的硬度需要細心的挑選(不軟不硬,不厚不薄,不滑不粗),坐墊太軟容易睡覺,太硬容易疼痛。

    衣服

    你在靜坐時穿的衣服應該是寬鬆和柔軟的,如果太緊,就會阻礙血液的流通,給神經線製造壓力,結果就會感覺疼痛和麻痺的刺痛感,通常都說成“大腿要睡覺”。如果你有褲帶,就要鬆綁,別穿緊身褲或布料厚的褲子(如牛仔褲),女人穿長裙不錯,或者布料薄有彈性(不太滑)的鬆褲子對任何人都適合。亞洲的傳統服裝如鬆軟的長袍如紗籠布與和服都很適合穿來靜坐,最後是脫掉鞋子,如果襪子太緊,也要脫掉。

    傳統坐姿

    如果你是按照亞洲的傳統坐法坐在地板上,你就需要墊子來撐高你的脊椎和臀部(墊子下面最好是地毯或扁平四方墊用來墊腳踝),找一個有硬度,坐下去也不會太沉的墊子。坐在墊子的前半部,好讓兩腿可以交叉,如果地板上有地毯,就可以減輕脛骨和關節的壓力,要不然你也需要一些軟墊來鋪地板,折疊的被子也不錯。別坐在墊子的後方,這樣會給大腿的底部增加壓力導致疼痛。

    有幾個盤腿的方式,這裡列舉幾個,由最普通的到最好的排列:
    1. 美國印第安人式:右腿在左膝蓋之下,左腿在右膝蓋下面。
    2. 緬甸式:兩腿平擺在地板上,從膝蓋到腳板都平行地伸出去。
    3. 半蓮花式:兩腿的膝蓋都碰到地板,一腿放在另一腿的上面。
    4. 全蓮花式:兩腿的膝蓋都碰到地板,兩腿的腳板都擺在小腿上,左腿在右腿上,右腿在左腿上,腳板都向上。

    (註:不建議任何人一開始就用全蓮花式的坐姿,選一個最容易適應腿不痛肌肉不酸的來練習,習慣之後再升級到更好難度更高的坐姿,適應之後再升級,最後才是全蓮花式的坐姿。其實,任何坐姿都一樣,只要能夠讓身體放輕鬆長時間定住不動的,就是最適合自己的坐姿,因為重要的是如何快速進入狀況,換成任何姿勢照樣可以靜心,不受限於任何姿勢。雖然要坐得久坐得穩和更深入地內觀需要比較正統的坐姿才比較有效,除非是像大菩薩那樣,翹腳斜躺托腮等等姿勢都行,不一定要正襟危坐才可以觀自在。還沒修到那種境界的人最好還是先掌握好基本坐姿再來學怎麼超越形式,但也不要只限某種坐姿才能靜心,任何時候任何姿勢都可以嘗試靜心和內觀,睜著眼睛在走路也可以練習,不必等到一種坐法練到登峰造極了才來試另外一種方式)

    在這些姿勢中,你的手掌重疊成一個杯子的形狀,拇指頭輕輕互碰,手掌放在小腿上(沒感覺到在出力或維持這個手勢),手心向上,手掌剛好在肚臍下面,手腕放在大腿上,支撐住上半身,但也別緊縮頸項和肩膀的肌肉,放鬆雙手,diaphragm>橫膈膜(肺部下方)也放鬆,擴展到最大限度,別讓腹部感覺到有張力,下巴不下垂,眼睛可以開(半開)也可以合上(適合初學者)。如果要開眼睛,就把焦點放在鼻尖上或者前方到眼睛的中間點上,你並沒有在看東西,而是把眼睛擺在一個假想的位置上,那個位置上也沒有什麼東西可看的,這樣你就可以忘掉你所看到的東西。別勉強自己,別弄僵身體,別硬撐,放鬆,讓身體變得自然和柔軟,把它掛在筆直的脊椎上,就像是掛上了玩具熊那樣。

    半蓮花式和全蓮花式是亞洲的傳統坐姿,最好是全蓮花式,是目前最耐得住久坐的姿勢(也有很多其他少人知道的原因),你一旦固定在這種坐姿裡,你就可以長時間完全不動,不過這種坐姿需要很軟骨的腿(要拉筋),就不適合每個人。另外,你所選擇的坐姿不是別人告訴你的,而是你自己感覺最舒服(輕鬆)的。選一個姿勢是自己可以坐得最久,不動也不痛的,你可以試試各種姿勢,練習久了自然會適應,慢慢地才練到全蓮花式的坐姿。

    如何處理心念

    我們在這裡教的是內觀禪,我們已經說過,可以用來關注的焦點幾乎是無限的,而以前的人都用過很多方法在聚焦,就連內觀禪的傳統修法中也有幾種變化。有些禪修老師教導學生觀察胃部的隆起和收縮,跟隨呼吸起伏;其他人建議專注地感知身體和坐墊的碰觸,手跟手的觸碰,或者腿跟腿之間的感覺。我們在這裡要談的方法是最傳統原始的,或許就是佛祖當年在教他的門徒們在做的方法。Satipatthana Sutta>大(四)念處經(南傳上座部)是佛祖解說專注覺知最初的版本,特別提到一定要先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直到靜止或幾乎停止再也感覺不出來是通過鼻孔在呼吸),然後才(有能力和隨意)轉移到其他自然升起(或自己要看)的生理與心理現象去觀察。

    我們坐著看空氣從鼻孔吸入呼出,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一種很無聊又沒用的過程,在還沒進入特定的指導以前,先來看看背後的原因。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有某種可專注的焦點?我們不外是要開發覺知力,為什麼不坐著去覺知任何在腦海裡出現的東西?其實也有這方面的禪觀(但還不是第一步),不過都被當成是非結構性的禪觀,而且更加困難(難捉摸)。思想是很難掌握的東西,思考本身就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比人工智慧還要複雜得多),意思是說我們很容易陷入思考鏈的泥沼被包在裡面,一個念頭引發另一個念頭再串聯(聯想)另一個念頭,推而廣之,不斷擴展衍生更多念頭和概念。十五分鐘(的思考)過後我們才驚醒過來發覺自己花了那段時間在作白日夢,或者在性幻想,或者在擔心怎麼處理暫時不能清還的賬單和其他煩人的事。

    覺知與思考的差別

    覺知到有一個念頭在想以及在想那個念頭之間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很細緻(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主要的差別在於感覺或組織,一個你純粹用覺知去知道的念頭會讓你感覺(組織)輕鬆,你會感知到那個念頭以及你用覺知在看念頭之間有一段距離(好像用另一隻眼睛在看自己眼前的念頭,而不是在念頭裡面),那個念頭像泡沫般冉冉升起(緣起),然後消失(緣滅),並沒有在思想鏈上銜接到另一個念頭。一般(顯)意識的念頭就有比較沉重的組織或表相,有思索,有指示,而且是必須強制的(必須面對和想辦法解決),會把你吸進去,然後控制了你的意識(跟著翻滾思考,像轉動的輪子那樣)。其本質就是入迷(痴)的,一個念頭銜接了下一個,串成一條思想鏈,念頭的環扣之間幾乎沒有間隙(無間地緊密相連,環環相扣,自成一個很有邏輯或也有破綻,漏洞,弱點甚至是死胡同的思想體系)。

    有意識的思想(顯意識或智能的思考)相應地在身體裡形成了一些張力(物理和生理的拉扯狀態),比如肌肉的抽慉萎縮或加快的心跳。除非這種張力(累積能量)發展出肌肉和生理上的疼痛,一開始時你是感覺不出來的,因為一般的意識念頭都有貪念在內(要更多卻不知好壞,直到有成果才能辨別出來),眼前的東西吸引了你的注意,卻沒顯露出可以讓你看到效果(或後果和潛能)的跡象。因此,覺知到一個念頭產生以及在想一件事情(的念頭)之間的差別是很真實的(差別很大,但又不容易辨別出來),因為差別很細微,就很難看出差別來(好比要辨識仿真幾乎百分百的贗品)。要看出這種細微的差別就需要很強的專注力(需要這種工具去放大魔鬼的細節來看清楚假在哪裡)。





    回覆刪除
  7. 靜心時的身心狀態之二:

    專注地觀呼吸

    深度的專注力(專念)能夠有效地放慢思考的過程(因為思考的速度可以跟光速一樣快),加速觀看的覺知眼力(好比高速的掃描鏡頭),結果就加強了檢視思考過程的能力。專注力就是我們用來看納米狀態的顯微鏡,我們用專注的焦點讓思想達致激光般集中的點與線,平靜地行使專注力,如果沒有一個焦點或參考點你就什麼都看不清楚(原理跟相機的自動對焦步驟一樣),就會不斷被變化的浪頭淹沒,在腦子裡翻滾打轉(不停地這麼慣性思考,無法對焦)。

    我們都用呼吸來聚焦,也成了一個很關鍵的參考點(中點),尤其是當思維飄移再被拉回來這個點的時候。注意力被轉移時,如果沒有一個可以被轉移出去的中心點,就不是被轉移的注意力(這個概念也無法成立)。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參考點,用它來看出不斷在變化和擾亂注意力的思緒,全都是一般思維裡的一部份。

    古代的巴利文文獻把禪修比喻為順服一頭野象,當時的人習慣把一頭剛捕獲的動物用粗繩子綁在牢固的標杆上,這麼做的話,象就會不高興,會嘶吼和跺腳,每天都想掙脫繩子,要到象認為自己再也無法掙脫時才肯罷休,這時你就可以開始餵牠吃東西,然後小心安全地跟牠互動。最後確定象被順服了,你就可以解開繩子,連標杆也可以拆掉,然後開始訓練你的大象作各種工作,現在你就擁有一只被順服的大象可以用。這個比喻中的野象就是你那個狂野活躍的頭腦(智能思考和思維習慣),繩子就是你的覺知力,標杆就是你要禪觀的主角—呼吸。在這個過程中被順服的象會是一個受訓過有專注力的頭腦,可以用來做很多高難度的工作,比如刺穿層層包裹掩飾真相的幻象。禪修就是要順服(很會想東西的)頭腦(顯意識的智能思維習慣)。

    為什麼要觀呼吸?

    另一個要探討的問題是:為什麼呼吸會是禪觀的主要焦點?為什麼不是其他比較有趣(不乏味單調)的東西?有很多答案。對禪觀有用的焦點必須能提高覺知力,必須能隨身攜帶,到處都有,而且便宜,必須是不會把我們的思考狀態困住不得解脫的東西,不像貪嗔痴那樣(空氣跟五毒五濁無關)。呼吸符合這些要求,而且好處不只這些而已,呼吸是每個人都共同擁有的東西,走到哪裡都能呼吸,也一直都在,一直都有,從出生到死亡不曾斷過,而且不必花錢(無法被佔據來分配零售,水已經被賣掉了,剩下空氣無法控制,無法儲存,包裝,標價)。

    呼吸是一個非概念化的過程,可以直接體驗到,不需要去想,而且還是個很活的過程,是不斷變化的生命中的一個面向。呼吸在迴圈裡轉動—吸進,呼出,一進一出,也是生命的縮影之一。

    呼吸的感覺是細緻的,但是在跟他同步感知時,又是很顯眼的東西,你需要一些努力去找到它(的節奏),每個人都辦得到,你需要針對它去下工夫,但又不能太用力。由於上述種種原因,使到呼吸成為理想的禪觀焦點。呼吸通常都是一個不需要自願(立願)去做的過程,以自己的速度進行,完全不需要(顯)意識的意願,但是一個簡單的意願可以加速也可以放慢呼吸的速度,可以讓它長呼短吸或多吸少呼或大呼小吸或重吸輕呼等等。非自願的呼吸和勉強控制的呼吸之間的平衡點也很微妙,在這個部份就需要學會認清意願和慾望的本質。而鼻尖上的那個點可以看成是內在與外在世界之間的窗口,是一個聯繫點和能量轉換之處,外在世界的東西流入形成所謂的的一部份,然後一部份(內在)的我再流出跟外在世界融合成一體。這個部份也得學習自我概念化(的本質)以及自己如何形成那種的概念。

    呼吸是所有生命的共同現象,通過實際的體驗去理解這個過程可以讓你更親近其他生命,顯示你跟所有生命的內在聯繫。最後,呼吸是一個現在進行式的過程,意思是說一直都在現在和這裡發生。當然,我們並不是經常活在現在(更遑論活在當下),我們花很多時間回憶過去和展望未來,不是充滿憂慮就是計劃多多。呼吸就沒有那種其他時間,當我們真正地觀察呼吸時,我們就自動定位在現在(深化到成為當下),因為我們會從一堆既定的思想影像中脫離出來,純粹地體驗到現在和這裡(時與空的當下狀態),這麼說來,呼吸也是實相中的一小片,有覺知地觀察生命本身的雛形引領到內觀的層面上,可以廣泛地應用在生命中的各種經驗。

    尋找最簡單的呼吸

    在禪觀時使用呼吸這個焦點的第一步就是先找到它,你要找的是那個物理的,可感觸感知的氣體在你的鼻腔裡流進流出,通常都在你的鼻頭裡轉換,要看你的鼻子的形狀而定。如果要找到那個(轉換)點,先深呼吸去注意鼻子裡頭的那個點,或者在上翼那個最能感覺出流經的氣體的地方,再呼出去注意同一個點,從這個點開始跟隨整個呼吸的過程。你一旦找到自己那個最明顯的呼吸點,就別再離開這個點,用這個點來錨定你的注意力。如果沒找到這個點,你就會發現到自己只是跟著空氣進出鼻腔,上下風管,不斷在捕風抓影,怎麼也抓不著,因為(這個點和氣流)不斷在變動,移動和流通。

    如果你鋸過木板你就知道這種巧妙,木匠站著看他的鋸子上上下下地鋸,看久了會頭暈,但是如果你把焦點放在鋸齒碰到的點上,你就會看出一條直線。禪觀者也一樣把注意力定在鼻子裡的一個感知點上,從這個制高點用清醒和集合的注意力去看整個呼吸的動作。但也別想控制你的呼吸,這不是瑜伽士在練習的呼吸運動(瑜伽士喜歡控制,著重在技巧,花樣很多),只需聚焦在自然自發的呼吸動作上,也別規律化或者強調什麼(韻律和節奏)。很多初學者都會或想要這麼做(要控制,以便製造想要的效果),他們為了能夠專注在那種感知上,就有意識地調節他們的呼吸節奏,結果就是強制和不自然的努力,反而阻礙了專注力而不是加強。別刻意加大加深你的呼吸或聲音,呼吸聲在集體的靜坐中尤其重要,大聲呼吸會干擾旁邊的人,只需讓呼吸自然流動,就像你要睡覺以前那樣,放鬆地讓整個過程按照它自己的節奏去流動。

    回覆刪除
  8. 靜心時的身心狀態之三:

    聽起來容易,但卻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刁鑽,如果你發現到自己的意願牽涉在內,別氣餒,就利用這個機會去觀察有意識(顯意識)的意圖的本質,觀察呼吸之間的微妙關係,想要控制的衝動(慣性反應)以及想要停止控制呼吸的意圖。你也許會覺得很無奈,但卻也是一個有益的練習和學習經驗,也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漸漸地,呼吸的過程就會進入它自己的流程中,你就再也感覺不出任何想要操控它的衝動反應,這時你又學到了一個重要的課程,那就是你自己那個想要控制外面的世界的強制性需求。
    複雜得很簡單的呼吸

    呼吸這個乍看是那麼單調乏味的東西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又很壯觀的過程,裡面充滿了細微的變化,如果你能仔細看:有吸入,有呼出,有長氣有短氣,有深呼吸淺呼吸,順暢和粗糙等等,這些類別都很細緻也很微妙地互相結合起來。仔細觀察呼吸,實在的探索,你就會發現到很多不同的變化,還有不停地重複的循環模式,就像一支管弦樂隊一般。別只是觀察呼吸的外在輪廓,因為不只是吸入和呼出可觀察而已,每一個呼吸都有開始,進行和結束,每一次吸入也經歷了生,長和死的過程,呼出時也一樣。你呼吸的深度和速度會根據你的情緒狀態,流經腦子的念頭和聽到的聲音去改變配合(情緒和思維越穩定或沒有情緒什麼都不想時,呼吸就越順暢和平靜細緻)。探索這些現象,你會發現到很多有趣的事(對生命也有更深的領悟)。

    但也不是說你應該坐在那裡在腦子裡跟自己輕聲細語一番:“有一個短促的呼吸也有一個深長的呼吸,接下來還有什麼?”不,這不是內觀禪,而是思考。你會在開始時出現這種想法,但也是一個必經的階段,你只需注意到有這麼一個現象,然後再把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的觀察,而且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直到沒有任何思考(智能的分辨,分析,理解,判斷,批判等等思維)出現(做到什麼都不想,只剩下觀察)。

    開始時你要有心理準備會面對這種困難,你的思緒會飄移出去,而且不斷出現各種想法,就像一隻酒醉的蜜蜂那樣不斷在花蕾外盤旋,靠近又遠離,不停地來來回回,停不下來。別擔心,這種猴腦現象很普遍,每一個禪修者都需要處理和克服同樣的問題,他們都成功地用各種方法止住這顆不斷在耍猴戲的心,你也可以。一旦出現,你就先承認自己在想東西,在做白日夢,在擔憂等等胡思亂想的事實,溫和地,不氣餒,不批判,不責怪自己的頭腦在開小差,只需回到簡單的呼吸動作上去感知呼吸,不斷地練習,重複,直到思緒定在呼吸上不再飄移。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面對面很驚訝地意識到自己很瘋狂,你的腦袋像一個尖叫胡言亂語的瘋人院,建在一個混搭的輪子上滾落山坡,完全失控,不聽使喚。沒問題,你並沒有比昨天還瘋狂,你一直都這樣,只是以前都沒發現到罷了。你也沒比身邊的人還瘋狂,你跟他們的最大差別是你正視了這種狀況,而他們還沒這麼做,因此他們還是自我感覺良好(並不自覺哪裡不對勁,就像喝醉酒的人不知道自己醉了),但也不表示他們就過得比較好。無知(無明)表面上看起來是有福氣的(不知道那麼多就沒有那麼多煩惱和擔憂,但是卻像不能獨立思考的奴隸那樣在別人設計的制度下做牛做馬),就是無法獲得自由,因此就別讓這種覺知打敗自己,其實這是一個里程碑,是實際在進化的跡象。事實上,你正視問題本身就表示你在提升自己(的意識,覺知力和靈性),準備擺脫這種困擾。
    什麼都不想的盲點

    在無言的觀呼吸當中,有兩種狀態要避免:思考與昏沉。思考的頭腦就以猴腦的姿態來顯示自己,昏沉的頭腦剛好相反,概括地說,這個術語是指覺知變黯淡(不清醒,想睡覺),發揮到最高點就是一種真空的心理狀態,什麼都不想,連呼吸也不觀察了,也覺知不到任何東西(快要入眠的狀態)。這是一個縫隙,是一個無形的思想盲點或灰色地帶,像沒夢的睡眠,昏沉的頭腦是一個空虛狀態,要避免(因為無法覺知到任何東西,等於是在關掉肉體感官時,也把靈性感官一併關掉)。

    內觀禪是一種活躍的運動,專注力把很強又有能量的意念聚焦在一個點上面。覺知有很清明的警覺性,三摩地(止觀)和Sati>專念(內觀)是我們要培養的兩個才能,而昏沉的頭腦就沒有這兩者,最糟的是會讓你入睡,最好的話也是在浪費你的靜坐時間。

    當你發現你正在掉入昏沉的狀態中,只需注意到這件事,然後再把注意力轉回到呼吸的感覺上,觀察吸入和呼出時的知覺和觸碰(鼻腔)感,吸入和呼出去觀察其細緻之處。一段時間的練習和觀察之後,或許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後,你就能開始感知到有東西在觸碰,繼續這麼做,吸入和呼出,不斷觀察。你的專注力一旦深化和強化,你就不必再應付飄移的猴腦>monkey-mind,你的呼吸會減緩到你可以追踪它的緣起緣滅和每一個細節,干擾也越來越少(過程開始時會沉悶,久了以後會很享受)。你會開始體驗到很平靜的狀態,享受很大的自由,再也沒有所謂的心理困擾或煩心的事,沒有貪,嗔,痴,嫉,慾等等,沒有激動,沒有恐懼(心經裡說的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體驗到思想裡的美好,清醒與幸福的狀態(而喜悅),但卻是暫時的,會在你結束靜坐時消失,不過這麼一點短暫的體驗也足以改變你的生命。這還不是覺悟,但卻是引領你走向覺悟之路的墊腳石,不過別期望馬上就活在幸福中,即使有這些墊腳石也需要時間,精力和耐心來累積鋪陳。

    禪觀的體驗和阻礙

    禪觀的體驗不是什麼競賽,因為沒有特定的目標(要破紀錄的雄心壯志),而且也沒有時間表。你就只是一層一層地往裡邊鑽,穿越重重的幻象去覺知生命存在的最高真相,過程很可觀也很充實,一路上也可以享受路邊的風景(比如其他世界的人和景物),不必趕路。

    每一次結束一段做得好的禪觀之後,你應該會感覺出頭腦清醒(好像被洗過一番),有一種很平和,愉悅和輕快的能量可以用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不會心浮氣躁也不情緒化),這樣的獎勵已經夠用了。但是,禪修的目的不是要處理生活上的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只不過是附帶而來的小好處罷了,要作如是觀。如果你太過強調處理問題的能力,你就會在禪觀時轉移注意力到這方面而失焦,因此,別在靜坐時想任何問題,先把它們推開才來靜坐(暫時不能不想事情就別靜坐,或者中途取消靜坐,心理上準備好了(沒有壓力和負面情緒)再來靜坐)。

    先放下所有的擔憂和計劃,把靜坐當成是一次渡假(什麼人什麼事都不管),相信自己有能力在靜坐之後能夠處理那些生活中的問題,就用你在靜坐中修來的清醒頭腦(非線性的量子思維)和正面能量去處理現實世界裡的問題(人和事),只要肯相信(自己的高我和智慧),就能心想事成(得到妥善的解決方案,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全都無疾而終)。

    但也別給自己定下太高太難的目標(每天能進步一點點就好,即便不明顯發現不出來也不在意,感覺出有在進步就夠了,但也要對自己誠實),要善待自己(不必勉強和著急),你只需要跟著你的呼吸去觀察,從不間斷(任何時候,地方,姿勢都可以觀呼吸)。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很多人會不自覺地發展成吹毛求疵,斤斤計較,要求精準(又用回那個很科學的3D腦袋在衡量量子世界裡的東西)。

    (註:其他禪觀時的常見問題和阻礙需要另外發一篇再談仔細)

    觀呼吸的時間

    一開始就要求那麼高很不實際,可以先從小處著手。在開始吸那一口氣時,要決定只關照這一口氣吸入的過程,即便不容易(因為換成呼出的時間太短),還是辦得到,你會不斷的捉摸不定,但練久了就會習慣(半秒被拉長變成一秒,一秒變成兩秒)。

    每次你失敗,就重新來過,每次只注意一個呼與吸,你會是這個遊戲的最終贏家。堅持不懈地做,每一次呼吸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循環,一秒的時間被分割成許多小單位,仔細與精準地觀察每一次的呼與吸,每一秒之後就分割出十分之一秒,再分割出百分之一秒,再分割成千分之一秒,越來越精細,以致一秒變成兩三秒那麼長,這樣就能達致無間斷和持續的覺知。

    (註:當呼吸放緩,速度放慢到幾乎靜止時,就可以用相當於兩三秒的時間在看一秒鐘內的呼與吸,內在的時間感覺不出已經過了一秒,而是半秒或更少,感覺還在那一秒內,其實外面的時間已經過了兩三秒,這就是為什麼在入定和意識幾乎靜止的時段裡感覺只靜坐了半小時之久,離座時外面的時間已經用掉了一小時。不過,如果覺知力夠強的,在離座前可以預估一下時針是幾點鐘,不用眼睛看而是用直覺去知道或猜,通常誤差都不會超過十分鐘,精準的話在幾分鐘之內)


    呼吸的當下

    呼吸的專念是一個當下的覺知,如果做得好,你就只能感知到那一刻(現在也等於當下)的事,你不回顧過去也不預見未來(過去和未來全都濃縮在這一刻裡面),你會忘了上一個呼吸,也不會想到下一個呼吸。當吸入開始時,你不會向前看吸入的終點,也不會跳過去看呼出的氣怎麼連接,你就只是在一切事情發生的那個地方在觀看。吸入開始時就是你要注意的東西(觀照吸氣開始的那一秒或千分之一秒,然後再看下一秒),再也沒有其他可注意的了。

    這種禪觀法是一個訓練頭腦(意識)的過程,你嘗試要看的狀態是一個你完全覺知到發生在你自己的實相宇宙中的一切,怎麼發生就是什麼(原原本本地顯示出來),毫無掩飾(沒有幻象),赤裸裸的,全都是在當下無間的覺知(兩者必須配合,互相支援)。這是一個出奇地高的目標(進入當下的狀態非常困難),不是馬上可以成就的事,需要長時間(幾年到幾十年不等)的練習,因此必須從小處著手,我們就先從時間的最小單位(一秒)開始,只夠你吸一口氣。你一旦成功,就會開展一個全新的生命體驗(而不是體驗3D裡的戲劇人生)。

    (註:本文雖然談了很多觀察呼吸的指導,都只是概念上的重點,但還不夠用,需要發多一篇提供一些有用有效的技巧和辦法去練習)

    回覆刪除
  9. 對禪修的11點誤解之一:

    誤解通常是聰明人自以為是地解讀某些概念造成的誤會,容易誤解的地方也通常是那些解讀出來似乎是很合理有說服力的概念。由於不是每個人都生來就有哲學頭腦或受過這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去解讀很抽象和形而上的意思,就很容易掉入魔鬼的細節陷阱中,開始時完全分辨不出來已經偏離原軌,其實一開始就已經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要到遇到關卡做什麼都出問題時才發現有誤,要改就很困難,還很抗拒,已經習慣那種觀念,而且在目前的3D實相中還可以用,就不認為繼續這樣下去會有什麼問題,成了最大的思想盲點。

    本文通過反面教材去打好概念與心態上的禪修基礎,避免很多人陷入自我設限的框架中,也是續上一篇同一位內觀禪上師的教導。

    對禪修的誤解

    靜心只是一個字,很多人都讀過,思考的過程通過聯想去進行,所有禪修的概念都跟靜心有關,有些可能正確,有些是胡說八道。有些只是其他系統的靜心法,跟內觀無關。當我們練習內觀時,就會把一些充斥在神經線裡的雜念清除掉,好讓新的訊息(新的清淨能量)可以流通流進來沒有阻塞,我們先從一些最顯眼的概念開始。

    我們不會教你怎麼觀想(打開)你的脈輪或者唸神秘的咒語,你不是在跟魔鬼對決或吸收無形的能量,你做得再好也得不到(空手道的)彩色腰帶,你也不必剃光頭或戴高帽,你甚至不必捐出你所有的財產搬到寺院裡去住。除非你的人生很缺德而且混亂(活在刀口上),你就可以馬上開始體驗到一些進展,聽起來很鼓舞是嗎?

    有很多書本都在談怎麼靜心,打坐和禪修,多數都是根據某一個教派或傳統哲學體系的觀點去寫,但是很多作者都沒預先告訴人家自己是哪個教派那個體系的(導致混亂和誤會)。他們把自己那套修行的理論說成好像是舉世皆通的律法,其實只是該教派獨特獨有的步驟和細節,結果就是亂成一團,最糟的是發展出更複雜的理論和解說(五花八門的瑜伽術和功法),全部都各說各話,以致產生出一大堆有衝突的意見和附加的數據和經驗。

    我們這裡談的是內觀的禪修法,教你怎麼平靜不執著地觀察你的念頭如何運作,以便洞察出你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會有那種反應),最終的目標是要有覺知(見註釋),這種覺知會專注和深化調度到你可以看透內在真相如何運作(感知到念頭的緣起緣滅,而不是被動地被主導去說話和做事)。

    (註:覺知就是有意識的感知,覺而有知,覺而有情的覺有情,有情不是七情六慾的感情,覺不是一般感官的知覺,而是靈性感官的直覺,不帶任何批判和標籤或入世智的經驗去感知事物的本來面貌和真相,看透所有被掩蓋,被扭曲,被包裝的假相,直接見到心性的不同層次,層層穿透,知道為什麼人會有那樣的身口意和作為,也看到最深層無暇的上帝或佛性)

    但是,在談內觀之前,必須先釐清一些人對禪修的誤解,因為不斷有人在問同樣的問題,也不斷換方式在問同樣的問題,最好是一次過講清楚,因為這些誤解會阻礙剛開始在修的人,就必須一個一個地談。

    誤解一:靜坐只是一種放輕鬆的技巧

    這個誤解的關鍵出在這兩個字,沒錯,放輕鬆是靜坐的要點之一,但是內觀式的禪修卻瞄準更高的目標。那句話在許多靈修系統中基本上是這樣,全部教法都強調思想的專注,要心念安住在某一件東西或某一個要想的地方,只要能夠持之以恆努力地去練習,就可以達致深層與幸福的輕鬆感覺,就叫做Jhana>禪那(發音跟眥那教>Jaina的原音一樣,眥那上師都有禪定的深厚功力),這個境地是超常地寧靜,讓人感受到喜悅(所謂的高潮,人們通過性愛,毒品與酒精去感受到的快感,也是土法煉鋼),這種樂趣遠遠地超出任何意識狀態(肉體的感官知覺)所能體驗到的(因為是靈性的感官知覺)。問題是,大多數靈修體系至此而止(安住而滿足),那是他們的目標,一旦達致,就不斷用餘生去重複那樣的體驗(成為最安全的避風港)。內觀就不是這樣子,內觀尋求的是(禪定之後的)另一個目標,那就是覺知>awareness。專注與輕鬆才能提高覺知力(緊張就失去洞察力,看不到魔鬼的細節,就漫無秩序和草率),都是條件,工具和有助益的副產品,但還不是目標,洞見(慧眼,眉心輪結合頂輪)才是目標。內觀是一種有深度的宗教修法,目的是要淨化和轉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身口意和自己的實相世界)。專注和洞見的差別另外會再談仔細。

    誤解二:靜坐就是要入定

    這句話適用於其他體系的修法,但卻不是內觀禪的做法。有洞見的禪修不是一種催眠術,因為沒叫你清空腦袋失去意識(任由外力指使),並沒有教你成為一個沒有情緒的植物人,其實正好相反,你會更能覺知到自己的情緒轉變,更清明更精準地看到自己的念頭和情緒。在學習內觀禪時,觀者偶爾會體驗到類似出神的狀態,但卻不是出神。在催眠的出神狀態中,當事人很容易受到他方的主導(聽催眠師的指示,可以誘使去做壞事,也可以引導去做好事,要看催眠師的意圖,見註釋),在深度的專注狀態中,全程就由當事人控制。兩者的差別也許只是表面上的,但無論如何,這種入定的現象都不是內觀禪要的體驗,之前說過了,禪那的深度專注是達致更高覺知(覺悟)的工具和跳板(平台和基礎),內觀的定義就是開發注意力或覺知力(不被假相蒙蔽肉眼騙過去,也開發了第三眼或慧眼,有智慧當後台的上帝之眼,就像孫悟空的火眼金睛那樣)。如果你在冥思時發現自己正在失去意識(昏睡中不清醒),你就不是在禪觀,就這麼簡單。

    (註:為什麼有些人會修到入魔,跟負面能量的邪念對應,好像著魔一樣,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像是變成另一個人,另一種性格,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主要原因有幾個:
    1。跟錯人:盲目的崇拜靈修老師,沒搞清楚自己在學哪一門哪一派,只看到老師露幾手神通,自己也想要那種特異功能,就一頭栽進去,強烈擁護那一派的修法,其餘的都無效,看不順眼,都不對,跟開始時執著要學的動機和態度是一樣的執著,沒有突破。
    2。學錯法:修法五花八門,表面上看起來都一樣,但是進入細節之後就大不同了,花招百出,各有各的理由和功法,為了打通這個那個穴道和脈輪就必須用某種沒人懂的技巧,只有上師才會的獨門武功,結果還沒學到安全措施就先清空自己的腦袋,出現真空,讓其他邪念乘虛而入,或同頻共振,加上自己的定力不夠,覺知還不靈敏細緻,意志力薄弱,其他心識基礎都不穩等等,就無法抗拒,反而被更強的邪念喧賓奪主,臭氣相投到自己都沒發覺到有問題。
    3。意圖不良:不純淨的意圖就會得到有瑕疵的結果,日後還是需要清理乾淨才能更上層樓,要不然就成了提升的障礙和負擔,而且要檢視自己很不容易,必須對自己很誠實,正視自己的動機和意圖,看出阻礙在哪裡,也肯改變,需要勇氣和其他條件。但也不需要等到完全純淨了才來修,只需確定沒什麼大不了的不良意圖就行了,要捫心自問,對自己很誠實,不給自己找藉口,不清楚可以先問別人,請人家來檢視確定自己的意圖沒有不良的傾向,就是要謙卑才能聽到忠告,當然還是要問對人。
    4。態度,決心,意願等等基本條件不足:在還沒開始修以前,可以多涉獵這方面的知識,知道需要哪些基本條件和心態,差不多確定自己準備好了就可以開始,從實修中再發現基礎哪裡不足沒注意到的,再去改進和微調整,只要基本條件都有,很快就會產生一些智慧,再回頭檢視這些基礎,看出哪裡需要改進,哪裡做得不錯的,就更有自信,也知道自信並不是我大我慢的產品,而是以謙卑為基礎的自信)

    誤解三:禪修是一種無法理解的神秘修法

    幾乎是事實,但又不完全是。冥思處理的意識層面比表層的思想還要深入,因此有些冥思的概念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但不表示就無法理解,因為還有比文字更能理解得更深入的方法。比如說,你知道怎麼走路,但是你很難形容在走路時的神經纖維和肌肉如何收縮和伸展,你就是會走路。冥思也只能通過實修去理解,不是你可以通過抽象的文字來理解,也不是談得來的事情,而是必須去體驗的過程。冥思不是一些自動讓人得到可預期效果的無思想公式。你無法預先知道每一次冥思會體驗到什麼(沒有重複一樣的體驗,只有開始時進入狀況的轉換過程類似而已),每一次都是一個全新的探索,經驗和實驗,尤其是當你做到可預知和同樣的地步時,你就可以當作指標知道自己離軌了,進入膠著(不進不退和受困)的地步。在內觀中,你必須把每一秒鐘都看成是宇宙中唯一不重複的一秒,這也是最基本的內觀認知。

    回覆刪除
  10. 對禪修的11點誤解之二:

    誤解四:靜坐的目的是要成為有神通的超人

    不,冥思是要開發覺知力,能夠讀心還不是重點,身體懸浮也不是目標,靈通的現象跟冥思有關係,而且關係複雜。在開始禪修時,這些現象可以或不會產生去見證到。比如說,有些人能自覺地回憶起過去世的事(點點滴滴或片段),其他人就體驗不到(而是體驗到其他現象)。無論如何,這些現象都不是已經開發和可靠的神通力,也不可以重視(佛祖和所有內觀上師都不會鼓勵學徒去玩弄神通,基礎不穩的大部份都在玩黑魔法,後遺症都很嚴重,很少人過得了私心和傲慢的自我-太陽神經叢這一關),因為這些現象對初學者來說的誘惑力很大,自動形成了我大的一個陷阱偏離正軌(發展成魔道還不自覺),最好的建議就是不要碰,不要重視。如果有(得到這些禮物),就欣然收下,如果沒有,也無所謂(反正又不是你要的東西和目標)。行者在禪修的路途上或許會練一些功法來得到一些神通的能力,有其必要性(可以自助助人),但卻是後來的事(自然而然地產生,是副產品和獎勵的小禮物)。當一位行者達到深度的禪那境界時,他就有能力掌握這種力量而不會失控帶來危險或者倒過來被(邪念)掌控(去濫用神通力),就會再去開發這種力量來為別人服務(不是為己所用來賺錢或戀權或滿足其他慾望,比如成名,受人愛戴擁護,自覺高人一等),這種能力是在幾十年的修行之後才辦得到的事(速度因人而異,要看前世打下的修行基礎,多快恢復原有的能力)。別管這些,只需專注在發展更多更敏銳的覺知力就是了,如果聽到聲音看到畫面,看一下聽一下就讓它們過去(自動消失),別參與(別忘了你只是一名觀察員的身份,別忘了你還有更高的目標)。

    誤解五:冥思有危險,謹慎的人會避開不試

    什麼事都有危險,過馬路時有可能會被車撞倒,洗澡時也有可能閃到腰,尤其是冥思,很有可能掏出過去累積多時許多很難看的舊垃圾,那些埋藏多年不見天日刻意被壓抑的東西通常都很驚悚恐怖(掀開大石頭,底下可能會有蜈蚣,毒蛇,老鼠,蚯蚓,甚至是沒見過的怪物等等,都很醜很嚇人),不過卻是大收穫(終於知道暗櫃裡還藏了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沒有什麼事情是沒有風險的,有風險不表示我們就得把自己包在蠶繭裡(自我陶醉,孤芳自賞),這麼做不是活得更好,而是未活先死(在等死)。處理風險的方式就是就是要知道有多少可能的風險,哪裡有風險,出現的話要怎麼處理去化險為夷。內觀的教導就是一本說明書或指導手冊,內觀就是要開發你的這種覺知(包括對風險的認知),而且,內觀禪本身一點都不危險,而且更安全。提升了的覺知力(洞見)就是對應風險的最佳保護措施,正確地修,內觀就會是一個溫和與漸進的過程(從來沒人練出問題來),一點一滴,一步一腳印地練習,你的實修過程就會變得很自然(完全不必掙扎動腦筋,就只是安靜地坐著享受那個過程,但不要沉迷),什麼都不必勉強。有一些基礎之後,在一位合格有智慧會保護你的上師的密切監督和指導下,你就可以通過密集式的禪修(閉關)去加速你的進展。開始時(還沒跟隨上師),就做得簡易(不要自作聰明耍花樣或急著要進步),溫和地做就不會出事(不會招來邪靈和強化邪念)。

    誤解六:禪修是聖人大師閉門在做的事,非一般人的修行

    這種觀點在亞洲很普遍,只有和尚和聖人才有資格受到尊重(只見包裝不見品質),就好像美國人崇拜電影明星和棒球高手那些偶像一樣,這些人都被刻板化和定型為人中豪傑,有各種普通人都沒有的優良個性和才能。西方人也對禪修有類似的觀念,他們想像禪師都異於常人,能夠口含奶油入口不化,一接觸到禪師本人才發現跟一般人無異,幻想也破滅,但這些行者的確是有用不完的精力和肚量,活得充滿生命力。當然,大多數聖人都會靜坐,但不因為他們是聖人了才去靜坐(是因為靜坐久了才成為聖人,即便前世已經是聖人,還是得重新學習靜坐,佛都不例外)。事實正好相反,他們是因為學靜坐才變得神聖,禪修把他們帶到聖人的思想境界,他們在禪修以前都不是聖人,要不然他們也無法超凡入聖。

    這一點很重要,很多人以為一個人必須道德完美才能去靜坐(見註釋),這個做法行不通,因為道德的遵守需要一定程度的意念控制(理解和自律),那才是有德的先決條件(和基礎),你無法在沒有自律(自動自發)的情況下遵守道德的條規,如果你的念頭像攪果汁機那樣的轉動(或者像浮雲般地飄浮變換),就無法自律(沒有自知之明就沒有他知之心),因此就先要有一些思想素養為基礎。

    (註:東方人都以為求道打坐必須到山上的寺廟裡常年閉關,不問世事,拋家棄子,要剃光頭,披上袈裟,托著缽子到處化緣,一副苦行僧的模樣才像是尋道人,其實只是出家人,只是求道的方式和法門之一。而一些寺院裡的高僧也抬高門檻,閉門修煉,沒開課授經或教導禪修,嚴格管制入教入廟的僧侶,除了每日的早晚課誦經之外,靜坐禪修的實習就很少見,不像西藏密教,南傳佛教那麼的普遍,那麼強調禪修。這些制度化的僧侶還成了打雜打掃寺院煮飯洗衣的自願勞工,服侍方丈主持,甚至還得練武練功,保衛自家地盤。修到了今天如果不是在搞宗教企業收錢就是在以經釋義,概念上力求完美,大部份的佛界論壇都在談理論,很難見到有人用禪修得來的經驗去講解佛祖在談的佛法(因為真正在修的人其實也不多,這些人也都很低調,不想談太多,跟一知半解的人起爭論),更難見到有人強調要通過禪修去理解佛經的義理然後用在實際生活中,而不是用空洞抽象的理論概念去對應現實中出現的狀況,結果都被殘酷和頑固難抗拒的現實壓倒,向現實低頭,而不是超越,不受影響和左右,淡然處之)

    佛教的禪修法中有三大不可分割的要件:戒,定,慧。這三者會隨著你的練習逐步地深化(見註釋),每一個都影響另一個,因此,你是在同時培養這三者,而不是一個一個來。如果你有足夠智慧理解這些原理,運用到實際情境中,你就能自然而然地對他人展現慈悲心,慈悲就意味著你自動避免自己的身口意傷害到別人和自己。因此,你的言行舉止就自動有道德,除非你還無法深入地理解你會造成的問題(惡業),就看不到自己的作為的後果,就會做出損人的事來。那些還在等待自己成為有道德觀念才願意去實修的人只是在等待一個不會到來的可能罷了,古代的哲人說就像一個人要等到海中無浪了才肯下水去游泳。(人不一定要修到大菩薩的境界才能跟人家分享自己的心得與領悟,法布施沒要求施者修到什麼水平才能散播佛法或宇宙法則,因為善良的意圖勝過政治正確的俗世要求)

    (註:那些需要你戒的部份一個都沒戒,就無法入定,都有阻礙,不能入定就得不到智慧。當然不必全部都戒了才能入定,只要有開始戒到某些部份某個程度,就可以體驗到某個程度的定境和得到相應程度的智慧。然後隨著智慧的產生與入定的深度和程度,再倒回去影響和加強要戒的意志和意願,自然而然地戒,而不需要勉強自己。就這樣每況愈上,越戒越多越徹底,身心越清淨,定境更持久,智慧越高深。很多人都以為可以不必放棄吃肉的習慣就想要入定,沒那麼便宜的事,沒戒沒入定就產生不出智慧,就更無法理解為什麼需要戒這個那個,結果有可能會變成有智(智能,不是智慧)無德的修行人,表現不出慈悲和智慧的素養。佛祖在離世前也一再提醒後人要以戒為師,不是以他為師,不過似乎很少人明白為什麼他會這麼說,這麼強調)

    為了更全面地理解這種關係,我們假設戒(自律)有不同的層次,最低層的就是別人為你立下的教條規矩,可能是你最崇拜的先知說的,可能是你的政府,你的部落長老,也可能是你的父親訂的規矩,不論是誰(權威)定的,你只需遵守就是(別想推翻和理論),機器也會遵守,猿猴也會,如果條例夠簡單明瞭,再加一條不聽話就抽打的鞭子就行了。這個層次的戒律完全不需要禪修,只需要一個肯遵守的人和一條會打人的鞭子。

    回覆刪除
  11. 對禪修的11點誤解之三:

    (承上頁,第六點)

    另一個層次的戒律是在沒有人會罵你,自己也會遵守的同一批條例(法律鞭長莫及之處,見註釋),你會遵守是因為你已經消化理解了這些條例的用意,你一旦破戒就會責怪自己。這個層次的自律需要一些思想上的自我控制,如果你的思維方式是混亂的,你的行為也會混亂沒秩序,心思的素養就能減少思維的亂象。

    (註:法律的鞭長莫及不只是攝影機拍不到或者沒人在管的地方,更嚴重的是連最聰明的法律菁英和法官都知道是誘使或逼迫人家犯罪的行為卻無法治罪提控或送去治療,避免悲劇發生,成了睜大眼睛在看人不斷傷害別人的大盲點,尤其是心理上的精神虐待這種醫生和科學手法很難證明的創傷,傷人者本身多少有些精神失常,失控,思路紊亂,情緒不穩定甚至變態和蓄意缺德等等,只為了發洩心中的不快或壓力,巧妙地避開肉體的傷害,不留痕跡地用言語和其他沒有肉體傷害證據的方式去攻擊別人,而且專挑不會反抗不兇的人,當成沙包來打卻沒感覺到別人的痛苦,只知道自己心裡發洩出來了就比較好過,等於是把自身不要的垃圾倒在別人身上,尤其是那些一再容忍他們的人身上,通常都是身邊最靠近自己的人,最親密最善待他們的人都成了最方便下手的目標和對象。

    如果悲劇發生之後證實始作俑者有精神病症,即便殺人也是無罪的,但法律並沒有保護那些每天都必須跟這些有輕微精神病狀(只是情緒不穩定但還不符合精神病的定義,卻是一個不定時的計時炸彈)的人相處的受害人,或者像對待傳染病病人那樣暫時隔離開來接受治療,由當事人自行處理,等到悲劇發生了再送去法院判決,受不了精神虐待而殺人或傷人的受害者再去坐牢,二度受罰。精神虐待的殺傷力比肉體的傷害更持久更深入,受虐待的人會生不如死,每天都在接收另一邊強推於人的壓力和情緒垃圾,把忍耐力推到極限讓悲劇發生,結果不是一次過解決就是把垃圾全都送還給對方,都是悲劇,不是死(自殺或他殺)就是傷,兩敗俱傷,嚴重的還殃及無辜,成了家庭倫理的悲劇。因此,一些直言不違的高靈和許多世界的天人看每個3D星球人的行為時,在他們的眼中都是銀河系外圍的精神病院,住滿了變態和精神錯亂的聰明人,像是患上人格分裂症那樣,表面上很正常,思想卻很變態,就像地球人看自家的精神病院和患者那樣,只是標準和定義比較粗糙罷了,必須很嚴重到殺人或胡言亂語了才送去治療。

    失控和無覺知或迷糊的意識產生出來的意念或邪念可以像邪靈附身一樣,聰明地找到不觸犯法律條規的漏洞用言語當利器去傷害別人或設計去奴役欺負,而且不懂得適可而止,可以逼到人家去跳樓自殺,或殺人求解脫,或寢食難安,身心備受煎熬,如同生活在地獄裡頭,但當事人自己卻察覺不出來自己哪裡不對勁,因為意識已經很迷糊,似乎被邪念牢牢掌控了,除非能接受治療,對於當事人和受害人都是很不幸的事。會這樣子的原因很多,間接地跟食物有關,比較直接的原因是來自生活的壓力,來自更大的集團和制度的壓力,這股壓力的負面能量從金字塔頂端層層下傳,傳到最下層的人身上就受不了,加上食物,情緒,智能,個人背景等等條件都無法消化這種壓力,精神開始錯亂,開始轉移壓力給其他人,即使不是故意的,都很可悲,需要治療。

    如果壓力下傳到有修行的人身上,就會被化解掉,不會再傳下去,不會產生推擠,因此,如果要改變這個世界成為一個沒有欺壓和壓迫輕鬆寬容的社會,人人有責管好自己的情緒,從自己開始,讓壓力和仇恨等等負面的能量在自己腳下停止,也別一再姑息讓其他人有機會把壓力推給別人,而是教導如何面對或接受治療。不論壓力可以給人帶來哪些短暫或看似長久的好處和成就了哪些事,壓力從來就不曾給過任何人永久的好處,而是用焦慮,精神虐待,夢魘等等潛藏的創傷換取得來,都是用負面的方式去換取看似正面的成就與好處,孰不知已經在內心深處埋下了陰影,日後可能還會繼續作惡夢,夢到自己失敗,承擔不起失敗的懲罰。如果是精神正常的人,沒有人要壓力,每個人都想輕鬆去旅行休閒,如果還是認為非得施加壓力才能辦事,才能鞭策自己進步,那也是自己的選擇,但不要當成是舉世皆通的標準強施於人)

    第三個層次的戒律可以說成是道德,這個層次需要人的思想整個都移上更高台階,完全轉移大方向。在道德的層面上,一個人不再遵從權威定下的硬性條規,而是根據狀況的需要選擇自己的行為,這個層次需要真正的智能(有智慧)和考量每一個潛能和因素之後做出很有創意,獨特又恰當的對應。再者,做出反應之前不能以個人的有限觀點為依據(無我的心態),而是從另一個宏觀和客觀的角度看到整個狀況(和更大的意義所在而不是個人的喜好),別人和個人的需要都各得其所有兼顧到。換句話說,不能有貪,嗔,嫉等等自私的念頭導致自己看不到別人的問題和觀點,這樣才能從所有選項中找到一個最平衡最適合那個狀況的回應。這種戒律的心理素質就需要通過禪修去練出來,除非你一出生就是聖人,似乎是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辦法了。而且,這個層次的分析和甄選過程很累贅,如果你想要用你的顯意識(智能)去考量每一個潛能和因素的利弊,會累死自己,你的智力無法同時處理空中那麼多粒球,肯定會超載(反而更亂,電腦也會亂,因為或然率太大太多)。幸運的是,(經過訓練的)潛意識可以輕鬆處理這種過程(用靈性的感官直覺去選擇和反應,見另一篇談到的IQ-EQ-SQ),禪修就能協助完成這個任務,感覺還真令人毛骨悚然。

    比如說,有一天你在考慮一個問題要處理舅舅離婚的事,事情看起來像是個打不開的死結,因為有太多的可能,沒有一個是皆大歡喜的。隔天你在廚房洗碗碟,想著別的事情,忽然間靈機一動,憑空產生了完美的解決方案,就這樣冒出來,皆大歡喜。這種情形會出現必須是先解除(關掉)思維(智力)神經樞紐在思考問題的邏輯,給深層的智慧(高我)有機會發揮其本事,創造出解決完美的方案來,有意識地思考。禪修就是要教你如何脫離(3D)一般習慣性的思考步驟,是一種要你自己退出慣性思考模式的思想藝術,而且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派上用場的思考方式。禪修肯定不是什麼高人和隱士才能修的道,而是一種很實用的技術,可以專注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馬上派上用場的做法,因此,禪修不是什麼超現實的事。

    不幸的是,這種觀念也給一些人帶來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他們期望馬上得到來自外太空的啟示,還有天使管弦樂團的唱詩班在配背景音樂,結果他們得到的通常是更有效去理出舅舅離婚的頭緒來的方法,就很失望(沒用到神通和魔術),他們還不知道的是,眼前的解決方案先到,大天使的聲音來得比較慢。

    回覆刪除
  12. 對禪修的11點誤解之四:

    誤解七:禪修是脫離現實的

    不是這樣,相反的是要回到現實,雖然禪修不一定會讓你擺脫生活中的痛苦,但是會促使你更深入地探索生命的各個層面,穿透痛苦的障礙,不必再掙扎(而是淡然處之)。內觀禪特別在訓練人去面對現實,體驗生命的本來模樣,(用另一種心態)去面對你遇到的事情,吹破所有夢幻泡影,從那些你一直在欺騙自己的小謊言中解脫出來。結果還剩下什麼?就是原本的你(赤裸裸再也沒有包裝和標籤),看到不斷隱瞞不正視自己的弱點和動機只能在幻象的輪子上抱得更緊的事實。內觀禪並不是要你忘掉自己(陶醉在定境的幸福喜悅中)或掩蓋你的問題,而是要學習看到原來的你,看穿假相,完全接受(那個不完美甚至有點醜陋的自己),看到之後你才會去改變(也知道要改些什麼)。

    誤解八:冥思是體驗高潮的方法

    是這樣,也不是這樣。有時候冥思是可以製造幸福感,但卻不是你要冥思的目的,也不是每次都有這種感覺。如果你是為了這種感覺去冥思,就更難體驗到,反而是為了冥思的原本目標去冥思更容易體驗到幸福感,目標就是要提升覺知(意識)。喜悅是因為放輕鬆而產生,放輕鬆是因為你解除了緊張的身心(思想,智能的要求),要從冥思中得到幸福感反而強化了緊張的壓力,又把整個過程打亂,分崩離析(什麼都抓不著),這就是個進退兩難的自相矛盾(欲速則不達,無為則有,有為則無),你只能夠不去追求幸福才能得到幸福(也適用於現實生活中)。如果你只是要感覺良好或自high,有很多方法可以辦到,很多路邊的角頭都有人在探頭探腦要提供你這些服務。因此,(感官上的)歡樂不是冥思要追求的感覺和目的,雖然常常會出現,但也只是一項副產品,還是一種美好的感覺,你冥思得越多,就會出現得越多次,那些修行多年的人沒有人不同意。

    誤解九:禪修是自私的

    看起來當然是那樣,就那麼一個人坐在禪座上。他有去捐血嗎?沒有。有忙著協助災區裡的災民嗎?也沒有。不過,讓我們檢視一下他靜坐的動機,為什麼他要那麼做?他的用意就是要停止憤怒,成見和邪念,他積極地要消除內在的貪婪,壓力和愚鈍(麻木的心)這些東西在阻礙他對別人的慈悲。如果沒消除,任何他做的好事都只是延伸了他的自我(滿足感),長遠來說並沒有幫到自己。用協助的名義去傷害別人是長久以來的正義之辭(為了你的好就必須無情強硬,愛之深,責之切,要求高,恨鐵不成鋼,恨子不成材,以愛的教育為名去行鐵的教育之實)。Spanish Inquisition>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大審判(見註釋)就把這種(用正義包裝的)動機發揮到極致,審判異教徒的理由是為了維護公眾的利益(其實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剷除不聽話的人)。

    (註: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是在1478年由西班牙的Isabella女王要求教宗思道四世准許成立的異端裁判所,為了維護天主教的正統性,以殘酷手段懲罰異端,逼猶太教徒和回教徒改信天主教,直至19世紀初始在Isabella二世女王時期才式微取消。從1483年至1820年,共有38萬人被裁定成異端,被火刑處死的人達10萬。公開審判定罪的動機很多,但都不能明說,比如說要提升權威的阻嚇力,削弱反對者的力量,壓制不願意轉換信仰的猶太教徒和回教徒,沒收人家的財產和土地,保護王權免受第五縱隊反叛軍的圍攻,不讓他們坐大威脅王室。這些王室們以前造的惡業延續到今天的經濟危機,君主政體的強硬基石快要垮了。
    位於西班牙巴塞羅那那座著名的基督教大教堂La Sagrada Familia雖然號稱是藝術結晶的建築,但卻散發不出讓人感覺溫馨的平和感,外層很粗糙,內部也不寬敞,像是螞蟻窩,更像魔法世界裡的城堡,看起來也很不舒服,在1881年開始建,要到2026年才會完工)

    檢視那些有修行的人就會發現他們都在從事人道的工作,你很少看到這些人成為改革派的傳教士十字軍為了某些信念寧可犧牲掉一些生命。事實上,我們(人類)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自私,如果任由其自由發揮,我大的思想(太陽神經叢的能量)可以把最高尚的理念轉變成很難看的場面(如造神運動)。通過禪修,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本來面貌(自私,我大,麻木不仁,情緒化等等),尤其是看到自己的自私心理如何細緻(不容易察覺)地 表現在許多細節裡,這樣我們才會驚醒過來,成為一個真正無私的人。因此,清理自己的自私心並不是自私的舉動。

    誤解十:靜坐時就是在思考很高尚的事情

    又不對了。當然也有某些系統的靜坐法是在做這種思考,但不是內觀禪的修法,內觀禪是在訓練自己的覺知,覺知到什麼就是什麼,不論是高尚的真理或垃圾的理論,那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貼標籤和批判,也不必讚揚)。當然,在冥思時高尚的情操還是會油然而生,不必去避開,也不是要追捧的東西,就只是感覺良好的副產品罷了。內觀禪是個很簡單的練習,是直接地體驗自己生命中的情境,沒有好惡也沒有任何既定的印象去貼標籤。內觀禪就是不帶偏見地看著你的生命層層地展開(外在與內在的都一樣),來什麼就是什麼,就這麼簡單。

    誤解十一:禪修幾個星期以後我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對不起,禪修不是什麼靈丹妙藥,你的確會馬上看到一些轉變,但更有內涵的效果要多年後才會出現(變顯著,除非你的覺知異常敏銳),宇宙也是這樣子建造出來的(不只是七天而已),沒什麼好東西會在一夜之間成型(3D轉4D也一樣)。在某些方面禪修是有困難,需要長時間的紀律持之以恆地練習,有時候會有點痛苦(掙扎,因為有很頑固的舊習性揮之不去)。你每坐一次就會得到一些成果,但卻是很精細的(很難察覺出來,只能進步那麼一點點的微不足道),因為這些轉變都在腦海深處裡進行,要到一些時日以後才會表現出來(成為很自然的習慣和本性,用高我在思考和行動,低我退居幕後了還不知道)。如果你坐在那裡想要即刻見到什麼巨大的轉變,你就也連那些細微的變化也看不到,然後你就失望,放棄,發誓說再也不會有任何成果。因此,耐心才是關鍵,再說一次,是耐心(最基本的條件和心理素質)。如果你從禪修中學不到東西,你就會得到耐心,那才是最有價值的收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