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14, 2025

2025大罷免之後的反顧

 在line上面的文章:

『美國第三次警告,如果知道美國情報的準確性,我想我們沒什麼時間了。而美國不斷透過不同場合發出警告的目的,不是給台灣政府,因為政府間可以透過很多非公開方式討論。

其目的為——透過不同軍方人士公開發言,一次次提醒台灣人,對方準備開戰了!但台灣人聽不聽得進去?怎麼還支持砍國防預算的政黨?

為何美方如此猜測?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上將(Admiral Samuel Paparo)指出,解放軍近幾年演習規模異常擴大,根本就是全面入侵的預演。

從2021年到2024年,解放軍聯合演習的規模從1個旅暴增至42個旅,動員了三分之二的兩棲艦隊。這些演習涵蓋從「選擇性封鎖」到「全面封鎖」,甚至針對台灣特定地點聯合預演各種可能的軍事行動。「這已經不是單純的演習(exercises),而是全面入侵的預演(rehearsals)。」

前任司令阿基里諾上將(Admiral Aquilino)曾對他提出嚴峻警告:「你已經準備好了,這件事可能會在你的任期內發生」,指的是西太平洋可能發生的衝突,最有可能與台灣相關。

根據美國情報,習近平已下令解放軍在2027年前做好攻台準備。帕帕羅上將解釋,這並非真正的「動武時點」(go by date),而是一個「備戰完成期限」(be ready by date)。

也就是,2027年後中共就準備好隨時可以對台發動戰爭,為了增加戰勝機率,中共近年加大撕裂台灣社會、製造內部對立,像是收買朝野政黨黨工、滲透軍方人士,甚至直接控制台灣立法院,讓台灣內部先自亂陣腳,屆時更容易達成武統台灣。

而控制立法院這件事,去年2月 6 日袁紅冰就在媒體上公開提醒,習近平下令要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國台辦主任宋濤好好抓緊以下兩人:將成為立法院長的韓國瑜以及國民黨總召傅崐萁。

國台辦主席宋濤因此提出「佔領台灣立法院的制高要點」:包含要韓、傅以查弊為名,破壞潛艦等國防自主計劃、以九二共識為前提,開展兩岸交流、透過特定人士督促兩人與在野黨團(應該就是指民眾黨),以國會改革之名通過打擊台灣政府法案。

新科立委去年 2/1 才上任,袁紅冰2月 6 日公開這項消息,現在看起來一切都朝中共計劃方向前進。所以,我們選舉出來的立委砍國防預算、凍結政府預算、以國會改革名義達成立委擴權…等,都是袁紅冰提過的內容。

這就是民主的特色,民主不一定能讓國家、社會向前,民主非常仰賴選民素質。你當初是因為討厭民進黨而投國民黨,結果就是害到台灣、害到你自己。

我認為,我們台灣人在每次的總統大選都異常激烈,時常有亡國感的感覺,這不是幻覺,這是因為中共不斷滲透國民黨,導致部分台灣人對於國民黨勝選持非常不信任態度,現在朱立倫根本無法阻止黨內同志如飛蛾撲火般飛向中共,只要國民黨依舊,台灣人民就會持續以行動守護台灣!

中共行事前會做事前規劃,而且執行時會非常信任該計劃,這跟馬克思主義有關。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具有一定結構性與因果規律,但馬克思不否認人的行動能動性。但1981年為了達成的經濟改革的鄧小平,跟金庸會面時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試圖將共產主義派別中,不利中共掌權的內容修改。

所以,中共已經不強調人的行動能動性,相反的中共還希望人民都不要行動,只要聽令於黨就好。因此,中共時常反覆表示「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以任何…等方式搞獨謀的分裂圖謀都注定失敗」、「歷史潮流」或「歷史正確的一邊」。

所以,中共總認為計謀必然可以成功,卻屢屢遭到台灣民意震撼,1996年中共反對台灣舉行第一次總統直選,朝基隆、高雄外海發射飛彈,而選舉結果跟中共所期望的完全不同。

2004年2月28日,這天除了是二二八紀念日外,也是人手牽手護台灣活動,訴求反對中國對台灣部署飛彈,活動超過200萬台灣人參與,並牽起手連成一條長達500公里,北起基隆市和平島,南至屏東縣佳冬鄉昌隆村的人鏈,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運動!

國際媒體紛紛報導台灣人以和平方式向中國說不!該活動仿效當年波羅的海三國於1989年,三國人民牽手串起通過三國首都的人鏈,超過150萬人參與,是蘇聯垮台前最大的活動。

2009年,歐洲聯盟將這一天列為「歐洲史實記憶日(Black Ribbon Day)」,紀念極權主義暴政下的犧牲者。同年,3月20日總統大選,陳水扁與呂秀蓮以不到3萬票,極小差距獲勝。

中共2005年3月14日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並即刻生效,條文明示若台灣「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實現分裂事實,將以「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手段」維護國家統一,此為中共首次以法律形式明文主張可對台灣動武。

法案通過12天後,3月26日台灣舉辦護台灣大遊行,有將近100萬人參與,並有學生、教授在臺灣大學校門口靜坐抗議,這場遊行也是首次有時任總統參與!

2016年總統大選前一晚,台灣旅韓藝人周子瑜遭中國強迫錄製道歉影片並公開,中共行為讓台灣人民反感,隔天蔡英文勝選。

2020年總統大選前半年開始,香港正值反送中運動,最後情況急轉直下,港警朝群眾開槍、催淚彈狂發、有女性被抓走後遭強暴,甚至墜樓、墜海,以往港片中形象極為正面的港警,完全不復存在。最後,蔡英文也是高票當選,甚至選票還較第一任高,也是民選總統史上最高票。

而我研究所論文主題是漢娜鄂蘭的思想,她也是對極權主義、共產主義提出深刻批判的政治理論家。在鄂蘭的著作《人的境況》中,她認為:具多元性的人彼此行動,人在行動的過程中能展現秀異,並且產生奇蹟與權力,而眾人行動所產生的權力能改變歷史,並透過言說、書寫被記錄下來。

這次大罷免就跟鄂蘭所謂的行動一樣,原本沒人認為各選區民間團體自己弄提案可以成行,結果沒想到最後連署達成 31 位罷免投票的紀錄。

由民間團體發起並同步達成連署,最終有120萬位以上民眾參與連署,達成31位立委進入罷免投票階段,同時罷免31位民代這也是創下世界紀錄。

這就是主權在民,公民透過參政權改變政府人事,並因此調整國家政策方向。而中共是透過修法將管理人民方式寫入法條,再以行政權嚴格執行是否守法,中共將此為依法治國原則。

台灣人民有權利可以改變政府組成,但中國人民只能被中共用法律統治。所以,大罷免的結果不是藍綠對決,而是台灣人以行動向「中共處心積慮滲透、收買政客、台灣人的行為」說不!是台灣人以行動產生的權力改變中共試圖併吞台灣的計劃,大罷免是台灣人以自由權利捍衛台灣的一場護國行動!』

AniDW後記:結果呢?是台灣人「準備」接受中國人與中國式的統治,還是道聽途說怕的又被拐了?還是不怎麼信任小賴的執政風格?(他在台南搞出的那些紛亂,使人害怕?

星期日, 8月 03, 2025

網傳是李克強最後寫給台灣人的公開遺言

 DW:我認為,這兩篇都不是現存中國人的筆調,也不是1940年代前後普通話文學的筆調。很台灣,二十年前流行的台灣筆調。所以是台灣「壯年」熟齡者的代筆。

親愛的臺灣人民:

在這萬籟俱寂的夜晚,我提筆寫下這封信。不是以國務院總理的身份,也不是作為體制內的政治人物,而是作為一個走過風雨,歷經沉浮,一個對民主的未來仍抱有希望的中國人,向你們傾訴我心底最真實的想法。

我知道我們之間相隔著一道越來越深的海峽,隔著制度,割著歷史,隔著戰爭的陰影,也隔著命運的裂痕,更隔著誤解與不安,隔著曾經的期待與現實的落差。臺灣從來就不是一塊普通的土地,它是華人世界最早完成民主轉型的地區,是現代制度文明的一面鏡子,也是許多大陸知識份子心中既遙遠又熟悉的存在。

你們之所以堅持自我,是因為你們清楚,自由的價值不在於口號,而在於一張真實有效的選票,一份可以批評權力的自由,以及一種生活的次序,公義與尊嚴之中的踏實感。

我曾無數次在心中思索,如果我們能做得再好一點,如果大陸的制度能真正體現法治公平、自由與人文光環,是否就無需訴諸武力,而是憑藉制度的溫度、文化的吸引力,去贏得理解、贏得信任,最終實現融合。這不是烏托邦的幻想,而是我始終堅信的方向,也是我在任期間不斷努力追尋,卻始終未能完成的目標。

我曾推動31條惠台措施,開放教育、醫療、科研、就業等領域,希望憑藉物質舉措,讓臺灣青年自願來大陸發展、生活、落地生根。

我始終認為,統一必須依靠制度的吸引力,而不是通過強權壓服,更不是掠奪與征服的手段。可惜,我失敗了。我親眼看見制度僵化,思想進步,社會教育一步步侵蝕民心。看見香港這座原本自由開放的城市,被沉默與恐懼所籠罩。看見媒體噤聲,青年沉默,看到一個原本有機會邁向現代文明的國家,被極權的恐懼政治扭曲了方向。

與此同時,我也看到臺灣社會對「統一」二字,愈發敏感與警覺。我理解你們的疑慮與抗拒,因為不是你們不願走近,而是我們沒有變得值得信賴。更讓我痛心的是,一些批著和平統一外衣的臺灣政客,頻繁往來與大陸與臺灣之間,打著交流合作的旗號,實則謀取私力,斂財成風。他們不是溝通的橋樑,不是和平的使者,而是兩岸之間信任的破壞者。我對這些人,只有深深的鄙夷與失望。他們玷污了「統一」之名,也掩蓋了真正渴望對話與理性的聲音。當「統一」成為少數人的利益遊戲,這條路便註定無法通向真實的融合。

近些年,武統的聲音愈演愈烈,軍演接連不斷,戰機劃過海峽,政論節目裡充實的鐵血誓言。但這一切,真的能換來彼此的信任嗎?

我在一次國安會議上曾直言,制度若失人心,便失天下,戰爭縱能摧毀肉體,也征服不了靈魂。但這些話語,最終沒能撼動最高決策者既定的方針,強硬成了唯一被允許的表達方式,克制反而成了不被信任的軟弱表現。

今天的大陸,已經偏離了我心中的願景,我深知,留給我說話的機會所剩無幾。於是我寫下這封信,不為辯解,不為宣傳,只為留下一個聲音,一個中國人,曾努力說出真話。

臺灣人民,我想對你們說,統一不應是命令,而應是一種邀請,是否接受,應當由你們自己決定。並不是所有大陸人都渴望用武力壓服你們,也不是所有人都遺棄了理性與文明。你們所守護的,是我們未曾擁有,但始終嚮往的那種制度。

如果這個國家終有一日,能真正走向法治、自由與理性,也許那時,我們不再是彼此隔岸相望的彼岸人民,而是能在制度平等、文明共識中坦然相對的彼此。

那一天,才是我心中真正的「統一」。我寫這封信,不是為了寄託幻想,更不是想粉飾歷史的裂痕,而是想在這個沉默的時代,留下一個記號。我們本可以選擇一條不同的路,那是一條通往尊重、理解與文明的路,一條避免衝突與撕裂的路。但最終,我們走上了另一條充滿脅迫與誤解的道路,它帶來的不是統一,而是更深的分離。

如果未來的中國,仍保有反思的勇氣,請記得,在那個充滿高牆與噤聲的年代,曾有人努力打開一扇窗,照進一束不同的光。願你們平安、堅定、自由,也願我們的下一代,能在一個沒有敵意的世界裡,以平等的身份彼此相似,不帶成見的走進歷史。


                                                                                 2023年春月

                                                                         李克強寫於一個沉默如冬的夜晚

AW:就是這樣的調調,以前的朱總理與溫總理也一樣,「騙」了不少文化上與情緒上傾中的台灣人,三十年前老李還是總統時,我也是相信的。

還有另外還有一封「致全國人民公開信」

致親愛的中國人民,謹以此信獻給未竟的理想。

親愛的同胞們,當你們讀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或許已經不能再發聲,再解釋,再留下隻言片語。但我仍願藉此片刻,留下我心中未盡的信念與深深的牽掛。

我出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成長於社會動盪的時期,得以憑藉讀書改變命運,走上建設國家的道路,從地方到中央,從政數十年,有幸經歷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困走向溫飽,也見證了億萬家庭勤勞奮鬥的歷程。每一次調研,每一次傾聽,都讓我深切感受到這片土地上人民生活的艱辛與內心的堅韌。

我始終相信,一個國家的現代化不應只體現在高樓大廈與GDP數字的躍升,更應體現在人民是否真正擁有安穩的生活,有尊嚴的就業,以及實現自身價值的發展機會。現代化的成果,最終必須落到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之中。發展必須有溫度,改革必須有回應,政策不能脫離民意,更應利於民生。

在擔任國務院總理期間,我主張簡政放權,支持民營經濟,強調市場在資源支配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始終認為,中國的發展必須依靠市場機制,法治保障和制度創新。而不應過度依賴行政指令,或人爲干預。只有充分釋放社會的創造力,國家的潛力才能真正被激發。

我曾提到,中國人有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這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數據,而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正視的現實。我們不能迴避問題,也不能迴避責任。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當以問題為導向,以民生為根本。

我也曾經說過,人在做,天在看。這不僅是一句勸勉善良的話,更是我在崗位上始終懷抱的一種敬畏之心。我們手中的權力來自於人,理應服務於人民,受監督於人民。我始終銘記那段全民抗疫的歲月,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全民考驗。封控、隔離、焦慮與犧牲,深刻改變了千家萬戶的生活軌跡。防疫是必要的,但在抗疫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正視另一面,過度封控可能傷及民生,信息不暢容易引發恐慌。壓抑表達,則會積聚社會的不安。那段時間太多家庭在沉默中承受困苦,太多真實的聲音未能被聽見。

回望過去,我們不僅要總結經驗,更要勇敢面對教訓。一個真正負責任的政府,理應在危機中主動傾聽民生,修正偏差,而不是讓人民在痛苦中沉默,在困境中無聲。近年來,改革的動力在減弱,市場對政策與發展的預期出現波動,社會的聲音在減少。這些變化值得我們深思,一個健康的社會應當鼓勵講真話,容納不同意見,通過制度化的途徑解決矛盾。如果一切僅依靠維穩與控制,那種表面的平靜終究難以長久。

我從不刻意指責體制,也不執著於歷史的評判,而更關注如何從過往中吸取經驗,走向未來。我始終相信,中國的未來屬於每一位腳踏實地心懷夢想的普通人。希望大家不要失去信心,請相信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根本途徑。我們不能回到過去,不能關閉視野,更不能讓恐懼壓倒理性。請堅持做一位清醒的公民,即使身處喧囂,也不放棄理性判斷,即使力量微小,也不喪失良知底線。

我知道,有人說我性格溫和,表達克制,但我始終認為,這個國家需要更多說實話,辦實事有責任的建設者,而不僅僅是高喊口號的人。如果我的努力,哪怕只在改革中留下一絲空間,在市場中守住一絲機制,在社會中爭得一點寬容,那我便不曾辜負肩上的責任。但我仍有遺憾,為了讓你們的生活更加安心,制度更透明,言論更自由,這是我的歉意,也是我未竟的責任。

如蜉蝣寄身天地,不過是滄海一數,我深知自身的渺小與有限,卻也願將一生所思所願,託付給這片土地和人民。願未來中國的每一位公民,可以在一個更加法治、公正、充滿希望的社會中成長。願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可以坦然發聲,自主選擇,安心生活。我或許將歸於寂靜,但你們仍在塵世奔走,願這封信如微光未滅,照見彼此前行的方向。


                                                                                   2023年春月, 李克強敬上

DW:這樣寫,除非他真的是民國派的愛好者!不然筆鋒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