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24, 2021

「茶金」裡的換匯爭議。。。

大家都說『茶金』拍的「四萬換一元」偏離史實的「史實」是與原小說寫的不一樣,還是大家真的知道其政策被形成的「實際」過程?當時台幣跌成那樣想大力重振金融秩序,即時扭轉台灣的政經情勢,不幣改是不可能的。這個貨幣崩盤,老K有大罪過,沒人反擊與否認。但是,我覺得影片表述的雙方爭議,是美方規定「將來」的新台幣,要跟美元掛鈎保值抗跌。我覺得當年的人民反彈很大,是因為台幣與當年「國幣」銀元的匯兌問題。很多長輩以前跟我說,老K透過這樣的換兑,將財務乾坤挪移。如果大家都跌哪有這忿恨!一定是有「別」的問題在其中。以前雖有法幣與金元卷的流通出大錯,其實當年中國的「國幣」是銀元。在很多支付都是以銀元計價,但又規定在使用時「必須」匯兌成當時的「流通幣」才能使用,當時在台灣就是「台幣」。問題在這裡!(在魔鬼的細節中)於換幣前的匯價是一比三,換幣後還是一比三。一樣的銀元前後價差四萬倍。 

因為我的朋友在做台灣戰後財經政策研究時,也是有發現當年的台灣政府在研議台灣當年的財經方向擬定,美方有某種的決策與干涉權,也因為美國不放心這批來台統治者的財經決策能力。尤其是中國政府亂做金融改革,造成法幣與金元卷風波後,也同時發生了中國其他「各省」流通幣亂象。我以為若說原書上美國反對幣改,應該是反對中國來的台灣政府想像以前一樣的亂改一通。台灣當年的執政者反對的美國提議(雖然不能確定針對「此事」雙方是否開會討論過),應該是幣值連動美元的問題上,失去了對貨幣匯動價值的主導權,被這樣規定簡直是「國恥」!而且在換匯的同時,又私下做銀元匯兌的佔便宜小詭計。

要知道,在二十世紀初(二戰前後)世界上的貨幣、金融系統經過了幾次的大崩跌(大國的里拉、盧布與日元都無法抗跌),在二戰前台灣都沒啥經歷過的。所以,一直到戰後,可能很多台灣人對動產的累進保值方式,是相信貨幣存錢的,以原來的幣值保存現有資產的。突然來個沒經歷過的大幅通膨,若是全部人一起破產,大家只會反政府財政秩序無能,跟當年的中國人一樣,把這個政府趕下台便是,怎說是「財產小偷」呢?罪過罄竹難書,事後又不被「允許」議論細節(免得政府裡很多人會被議處,蔣幫施政無能的真相被知曉)所以當時的人只能把整個忿恨約略為「四萬換一元」這件事上來,來概括整件事的發生有個集點可說。(註記:我記得在歐洲時讀過一個資料,英鎊、法郎、馬克與里拉,都是金幣的計重單位,所代表的金幣幣值的重量是一樣的。結果,歐元還沒統合前的幣值英鎊最抗跌>馬克>法郎>里拉。)

但是,突然想到的是,當年我媽重病(結核病)她外婆是用「金條」去換脫媽祖婆金身上的褲襪,來給小朋友穿,祈求生存平安。阿嬤也常說,媽媽的身體健康是用金條疊起來的:用金條換藥(盤林西林)跟媽祖褲襪。現在想想,老媽的外婆家是做大宗物資貿易的,是走上海線的。(所以二舅公家的大表舅坐過當年的「太平輪」往來兩岸)當年的金圓卷與法幣的大通膨,大潰盤怎沒受到影響?怎沒連倒呢?(迪化街的各行號商賈怎沒連倒一整片呢?)難道當年兩岸匯通的「標的值」不是當時兩岸各自的「流通幣」法幣或金圓卷與舊台幣?可惜當前,我能知道真相的管道都去世已久。現存的幾位長輩,若有的也都不是當時操持家業的當事人,不會知道此理財細節的。好可惜喔,是真的有阿嬤的故舊是當年「合會」系統的年輕參與者,在他們講到四萬換一元時,都不懂得問。因為我覺得在他們的言談中,沒有像影片說的用布袋扛的整車的廢錢。(因為他們都是做大宗生意的,涉及的錢,會比「茶金」裡的茶廠金錢往來多很多,我卻沒聽說過滿屋沒用的現鈔的故事!或是說過了,但因為當時的我年紀太小,所以不記得?)

我想,這次大家反應這麼大,覺得『又』在幫老K『脫罪』,是兩年的疫情苦悶的躁鬱,以及最近看大流氓台中海線顏家的總總「生計」模式,與其在地方上的「霸行」偉績,把3Q的遭遇與現在林醫師的處境同理化了。太強烈了!冬瓜好比當年的國民政府,3Q與林醫師就代表了當年的台灣人的處境,林林總總的加起來,劇情的一句話點燃了整個草堆。若是那編劇這麼有心機(中國北電學院的背景),透過「表面」戲劇化場景的煽動,就引發「反美」情緒嗎(凝結韓潮藍)?還是讓台灣人更痛恨老K國府的虛假漂白呢(激化急獨綠)?我覺得編劇可能是簡化了其中過程,以爭吵當成戲劇化的高潮點,我也看過該集,老K沒有被「漂白」,而我反而在劇情的演進中,看到這樣的諍點,美國要讓新台幣與美金匯率固定黏著,用美金背負台幣幣值的穩定。(後來台幣卻也一路貶值從1:5到1:40反而長期定住了,國府有看到咬緊美金的好處,所以之後台灣對美出超過大要讓台幣「升值」,國府反抗了很久)

蔣幫那群政客,是真的沒有國際財經的知識的。我是親耳聽過當事家屬說,當年國府要員常來家中飯局,請教民間高手施政意見的,很多都「照做」不誤!而且此劇的劇情,沒有交代1949年前台灣發生的林林總總,只有呈現當年在1949當下姜家的生意模式!當年桃竹苗一代的茶葉,還有關西羅家,他們在桃竹苗與台北地方結合勢力,恐怕比起北埔姜家都大。

此外,我看了那篇在推特上被引用的陳翠蓮教授的文章了(陳翠蓮 老師:什麼是【四萬元換一元】?)她總結了當時的原因所在。但是,雖然是有很多原因使得當年這麼大的通貨壓力!

可是這麼多的財政理由,更是說明了當年的中國來的政府治理不善,貪腐嚴重還五鬼搬運是很大的原因。再加上台灣人絕少有二十世紀初金融風暴的經驗,沒被當年中國經濟秩序的混亂波及,卻「承受」了「中國政府」來台的治理混亂,衝擊之深,所以四萬換一元的「罪過」老K得擔!!美國只是對最後「收拾」善後的「程序」進行幫助罷了。但是再說一次,有人在四萬換一元前被迫把手上的銀元以一比三換成舊台幣,卻在換鈔後有人卻是仍然以一比三將銀元兌現成新台幣。這也是很大的忿恨點。這就是四萬倍損失的原因之一。

這也引發了我不少疑問:我來自從事國貿身手的家世背景,真的很想從實際的國貿、經商的角度看那段時間的真正情形。真想知道在那段時間幾大家族時如何維持不衰,甚至想了解跟美援無關某些生意到底是怎麼奠下基礎的,讓我家在1950年後,和其他大稻埕商賈、會社洋行與相關藝匠師們可以站得起來,百業興旺?(除了常常憲兵封鎖戒嚴本街區之外?)

還有,在這麼時代艱困的情形下,大批的中國僧侶,名僧大德是如何在此艱困缺乏的環境中,與非基督教美援背景下,是如何個個復興佛法事業,保持人才培育,叢林再起,使漢傳佛教立足台灣?

結果新台幣定匯美金不成在短短幾年從1:5劇貶到1:40(民國四十七年)家裡是進口商,迪化街一堆洋行,大家是怎麼活過來的?難怪小時候在台灣一向港貨日貨多,美貨少且貴,是高端人士才能擁有。可是我們也買美國農產啊,至少有大豆,難怪老蔣長期給台灣人用飼料等級的美國大豆進口。《「茶金」歷史爭議解密》當年為中國大印鈔 若非美援「4萬換1元」也救不了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