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辜先生眼中的台灣本質與發展實力:
大時代下的台灣(當時台灣獨特性的歷史背景):大貿易時代的末期,農、礦、輕工業(紡織)有蓬勃發展的內需市場,需求無限的外銷市場之下的台灣特有契機。
對外接觸帶來的新視野: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新政新運動、來台傳教士(新視野新文化的浪人)
台灣的史地契機:中國長期的海禁措施,將台灣隔絕於明清兩代政經文化的亂局之外、幾個戰爭的後勤支援,豐厚實業生產快速積累台灣的流動資本。東南亞新富階級的增加、精緻消費的需求,深厚豐富了藝文產業活動(十九世紀歐陸貴族富商生活模式的仿效):高跨度、超古典的重新排列組合、多元融合的呈現帶來新的文化品味與跨世代的(後現代)眼界。
台灣當世的運氣:「涉入」但沒「捲進」當時的多邊戰事與政經亂局,因此能金身旁觀大變局的「感同」卻無「身受」全球性的政經民生大毀滅——「沒有經歷」當年遍及全球的全面毀滅式地面戰爭、膨脹後幻滅崩解的經濟金融大崩盤,與保守傳統中國的自我「東方思維」窒息生計的文化形式。
1945後的台灣性vs.中國性:在地資產的厚植發揚vs.摧殘制控。追求文明意涵的前進、形上形下的「全人」狀態vs.獨立意識的蹂躪、全面的剝削窄制。
從這個角度試想,在八成智識菁英滅絕的政治緊張下,想要有作為者會如何在求存(個人、家族)條件艱困下,為文明的未來找生機。
二、辜先生的作為關鍵精神在於文化內涵的「重新」厚植:(辜先生的思維與作為)
l 存根與翻新並進,以深廣、悠遠的三度同時儲備、添置使台灣(帶領區域文明)快速「復活」:存菁東方性、增實西方性,以深刻的人性色彩帶動與喚醒文明的生命力:文明實力的厚植才是文化「永續」強大源源不絕的資糧。故而,一有時節因緣,看到發動的契機,從根、莖、葉、果,短、中、長期全面的補實:著重本土文化採集、民俗民用搜羅、西洋新知跟進、智識根底補實。在這信念之下全方位孕育新芽、準備發展契機,意欲順著滋潤台灣的貿易風深植、擴散,最終翻轉了東亞抑鬱積弱的宿命。(文明軸線的翻轉)
l 不停止的激發與鼓吹:組織不同的聚會小團體(美、日、德、法),陀螺的旋轉在各菁英組織間,盡己所能(財力、人力、影響力:政、商、文藝、新聞)擴大栽培新進、移轉資源(胸襟視野)增快上位時程。。。。
三、緬懷故人: 倒影在音樂意象上,以音樂曲目的喜好傾向看他一生的生命印記
在多重心境交織下,及辜先生與呂老師有意在他們的(西洋)音樂作為上,摻入個人於時局的心境與想法,默化入當時榮星音樂教育所能選擇的,展演的曲目當中。(心境的映射、期許與姿態)
悲與狂,鬱悶與豁達的交織和拉扯:將進酒、流浪的人、漁父辭等西洋名曲和古詞新唱及呂泉生老師與當時詞家(王文山、王昶雄等)的性靈共振下譜寫的中文合唱曲目(既是通透的漁夫卻也身處於眾悲愴抑鬱之間)。
有厚度的細緻,普遍於智識的民間文化追求:德奧藝術歌曲合唱(其曲目來自日本教育的介紹、101世界名曲選、德奧音樂電影的介紹與古典唱片的神入)、能展現合唱厚度的中外民歌。
對純淨心靈境地的嚮往與呼喚:各種聖母頌(也包括聖母弔歌)、聖樂詩篇、彌薩曲目
* * *
DW後記:這本為緬懷故 辜偉甫先生百歲冥誕,企劃舉辦紀念音樂會背後(部分)內涵說明的內容。在最近又興起台灣教育是否「去」中國化的問題,爭吵不休。有某些另有心機者想要藉此再激起些莫名的「失根恐懼」來引發台灣的族群對立。想到先哲的眼界宏大,想藉此的披露表達我的立場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