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7月 07, 2019

傳統信仰與現代性生活

與行者師友問答所感:

廟會在都會區被認為是擾民,宮廟是嫌惡設施,不良的聚集場所,神職人員不再被尊重(再也不是階級中的最高位)。。。神明跟現實社會搶財務資本,人力勞務。。。在現代化社會秩序裡很難妥當安插。

資本社會起源于歐洲,甚至是起源于對教會的奉獻行為。漢傳的卻不是。所以基教與金融稅務、財政規劃、會計經理等等很深的交流甚至是依託。我們(佛道兩教與傳統信仰)相對就很是困難了。

所以傳統神明的存在也要受到嚴苛的考驗。社會秩序建立在現代契約式的循序體制,加上現代的教育訓練,時時警惕要適時抽離主觀主體任受的思維,要求多維度多元性的審思計度,就不需要有第三方扮演高大上的絕對角色,替代我們決斷自己的思考與行止。對神明「辦事」的依賴性,就會遞減,從神性社會走入人性社會了。

我一直覺得菩薩行是做到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也就是說會有沒有「業務」需要「承辦」的時候。故而我常常說NGO的成功是要把自己辦到消滅,不需要你的存在就自己走人。神明辦事也是,不是追求業務量無限擴大,而是要把業務辦到逐漸減縮。讓人間自行清明,不再依賴超脫神力。

所以如果行者修道人能服務到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讓餘者修悟層次比我廣深(站在我的道法資源、行持眼界上更進一步領悟)讓智慧能量可以在塵俗間積累,就不愧人間走一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