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之所以中國性(以維穩與安定為前提的文化特性)
尚仁崇禮重農是去除原來重商遊牧(以法維持)性,自我漂洗手段。
維穩安居的第一步,就是訂立倫理上下名份、劃地限居:宗法制度與井田制度。
戰國時期的土地私有、工商發達有助於移動、資金積累,某種層度上是恢復了遊牧族群擅遷移積累快的本色,且效忠的對象以實力結盟的利益考量為主。契約社會的趨勢顯現出來。
商人遷咸陽,資財鑄金人;貴族流放東南海上,不記錄終不上岸。
車同軌(壞度量衡),書同文(壞原文化典儀體系),並容易貫徹自己的施行體系。再不夠才又焚書坑儒,以絕後患。
漢代的罷除百家是用比較文的步數統一思想,獨尊儒術的『術』才是他要強調的重點。
鹽鐵論的重農抑商與士農工商的排行,都還是原先自我消除『(遊移)本性』的貫徹而已。
而這個中國性的形成,是相關族群的先祖替他們的子孫永續的、安穩的活在這塊土
地的抉擇。
* * *
理性思維的三個方向
在人的行動與所產生的表現模式中整理出概念推移的軌跡。
概念影響人的行止決定,從人的行止觀察落實在行為的作用與相狀。
人在概念與模式的引導下,被影響著而引發一連串的行為事件的產生。
理性抉擇的『現世算計』成為影響力大的主流時,就會產生『感性』上忠誠度不足的問題。
* * *
我的生計經濟參考指數:『切阿麵(庶民飲食)指數』
基本維生開銷的重點比例發生變化
大量積累財富的管道與毛利率的變易
階級升遷與價值內容的實質改變
文明價值的輕重與教育訓練的內容更動